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提高本国的竞争力,各国政府纷纷增加财政研发投入。然而仅有大量的资金并不能保证研究的高质量,如何分配才是问题的关键。当前,政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对其进行分配,一种是不通过竞争性程序直接把资金拔给研究机构的非竞争性资助方式,另一种是把资金拨付给竞争获胜者的竞争性资助方式。研究表明,尽管各国政府的研发资助体制都以非竞争性方式为主,他们却在加大对竞争性资助方式的使用力度。然而,竞争性资金并非越多越好,合理的研发资助体制应该是一个平衡的体制。  相似文献   
2.
TBTCI对鲤鱼组织Na^——K^+—ATPase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离体,活体实验研究了TBTC1对鲤鱼锶,肾,脑中Na^ ,K^ -ATPase的毒性作用,在活性实验中,对TBTC1的敏感性,脑>肾>腮,离体实验中TBTC1对鳃, ,脑Na^ -K -ATPasxe的IC50值分别为1.38,1.23和1.07umol/L,选取脑酶源进行TBTC1对Na^ -K^ -ATPase作用机理探讨,发现TBTC1对Na^ ,K^ 和底物分别是Na^ -K^ -ATPase的非竞争性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呋塞米对碳酸酐酶的抑制效应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呋塞米是一种高效利尿剂,本实验主要探究其对碳酸酐酶的抑制效应.相比较乙酰唑胺而言,呋塞米在其浓度接近碳酸酐酶浓度时能使该酶基本失活.研究发现,呋塞米对碳酸酐酶的抑制效应表现为非竞争性抑制,其IC50为0.759μM,KI为0.61μM,乙酰唑胺的IC50为0.199μM,KI为0.099μM,表现为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4.
用稳态酶动力学的布尔函数图形方法^[1],对来在二酶系统非竞争性抑制的稳态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推导出此类反应的稳态酶动力学方程,并对该方程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这类二酶系统的非竞争性抑制稳态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剪接位点竞争机制,剪接位点对分成竞争性剪接位点对和非竞争性剪接位点对.并且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剪接位点对的分类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结合位置权重矩阵、离散量和支持向量机,提出了预测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剪接位点对的新方法.独立检验集中90%以上的剪接位点对能被正确地分类成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剪接位点对.此预测成功率高于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6.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非稳态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非稳态酶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了晨竞争性抑制作用的非稳态酶动力学方程,并对此动力学方程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非稳态酶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多种金属离子对白蜡虫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多种金属离子对白蜡虫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i^ ,Na^ ,K^ 对酶活力没有影响,Ca^2 ,Mg^2 ,Ba^2 ,Mn^2 ,Co^2 有激活作用;而Zn^2 ,Cu^2 ,Cd^2 ,Pb^2 有抑制作用,Ca^2 是有效的激活剂,表现为非竞争性激活效应,Cu^2 为有效的抑制剂,表现为非竞争性抑制效应,酶液经EDTA透析处理后活力完全丧失,失活的酶可用加入Zn^2 和Ca^2 复活。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首先从物品所包含的属性入手,着重阐述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主要概念。随后,用属性对世界上所有的物品进行定性的分类。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我国教育领域进行层次划分,并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具体内容。最后,从作者的角度,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定性。本文运用的写作方法是,先定性,然后从各角度进行分析,来证明先前的定性。  相似文献   
9.
"教育产业化",即把教育产出商品化,它是市场经济对教育领域的一种影响的表现,那么,是不是真的在中国也要搞"教育产业化"呢?本文试图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知识溢出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的局部性、累积性、不可逆性和互补性为知识溢出创造了条件,溢出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内在的非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特征。知识溢出受技术差距、认知距离、吸收能力、地理距离和溢出方的控制意愿与能力的影响。从知识溢出的途径看,有基于劳动力的劳动力流动与人际交流效应、基于投资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基于产品的模仿效应和逆向工程、基于主体间联系的联系效应。获取溢出的知识的关键是自身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