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从科举考试的兴废论中国高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推行了近1300年,它所形成的一些传统至今仍以潜在的形式存留于现实之中。当今高考出现了诸多与科举考试相类似的弊端,要克服这些弊端,应变革高考的功能,改革高考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2.
正一、起源于盛京的八旗科举八旗制度建立之后,八旗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新满文的推行与使用,使八旗中满族人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文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太极于天聪八年(1635)四月在盛京举行了第一次八旗科举考试。这次考试意义重大,开启了八旗科举取士的先河。出于对不同文化人才选用的需要,这次考试没有规定只许用满文,或者只许用汉字及蒙古文考试,  相似文献   
3.
“露马脚”     
《青年科学》2009,(6):38-38
科举制度是逐级选拔,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选送本地区成绩最好的人入京赴试。唐朝年间,荆南地区派人参加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四五十年竞没有一个考中举人。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遣送的考生称做“天荒解”。  相似文献   
4.
关于明代科举考试试卷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依据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明代登科录汇编》等历史资料对明代乡、会、殿试试题的起草、格式、字数及特点和试题的种类、试题的优劣进行评价,同时对试卷批阅的人员、特点、方式和批语,字数及结构诸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明代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自隋唐以来的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在唐代,它确实为统治阶级选拔了很多的人材,但也埋没了很多人材.本文简单介绍了唐代科考的一个侧面,就是进士及第后的情景,包括及第时的荣耀和吏部复试时的种种弊端,其中主要是后者.企图通过这一细节,让人们了解唐代科举考试的不为很多人知的另外一面,揭示统治阶级和当权者的压抑人才、摧残知识分子的腐朽性.  相似文献   
6.
石建国 《世界知识》2008,(10):58-59
求学日本 曹汝霖,字润田,1877年1月出生于上海县城的一个职员家庭。和那时中国的普通家庭一样,曹家企盼曹汝霖走科举之路,考取功名。15岁起,曹汝霖开始跟随上海知名塾师学习八股文,并参加科举考试。18岁时他考中秀才,1899年转入汉阳铁路学堂学习。  相似文献   
7.
如厕与作弊     
中国是个考试大国,科举实行了一千多年,作弊和防止作弊,双方拉锯,道高或者魔高,此消彼涨,作弊的技术在发展,防止的措施也在发展,一来二去,考官们对于如何防止作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其中就有防堵考生下三路下三滥招数的严格规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汤显祖和八股文的关系,大致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参加八股科举的经历;八股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创新,八股文的影响,写作八股文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9.
"京漂族"是指那些长期在京城工作和生活但没有京城户口的流动人口。据报道,如今北京的"京漂族"多达360万人。这个数据仅指在北京居住了半年以上并且办理了暂住证的人数,如果算上短期的和没办暂住证的,估计要超过500万人。今天的"京漂族"算不上新生事物。早在唐朝时,首都长安就有不少"京漂族",如王维、杜甫、孟浩然等文人都曾当过"京漂族",同样是"京漂"但处境却大为不同,王维是佼佼者,王维的好友孟浩然却是失败者,而杜甫"京漂"十余载却屡屡失业……  相似文献   
10.
李云根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B06):49-49,5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自隋唐以来的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在唐代,它确实为统治阶级选拔了很多的人材,但也埋没了很多人材。本文简单介绍了唐代科考的一个侧面,就是进士及第后的情景,包括及第时的荣耀和吏部复试时的种种弊端,其中主要是后者。企图通过这一细节,让人们了解唐代科举考试的不为很多人知的另外一面,揭示统治阶级和当权者的压抑人才、摧残知识分子的腐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