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野外地质、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资料,证实福建平潭火成杂岩由高铝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经过不同程度的机械混合和化学混合形成。对这一火成杂岩体成因的认识,为研究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钙碱性岩带中诸如基性岩石和酸性岩石的时空复合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煤是我国生产煤炭的常用方法,煤层受火成岩倾入的影响,往往会影响综放的安全生产,为了提高综放过火成岩的安全性,制定相关措施,确保过火成岩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基于单相关系数搜索的变形的n维黄金分割算法的重磁成像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反演了济阳坳陷花沟地区的视密度与视磁化强度的三维空间分布,据此结合钻井、磁力和重力异常图对该地区火成岩的三维空间分布进行了推断.花沟地区共推断出42个酸性火成岩和33个基性火成岩,并按200 m的深度间隔分11层编制了深度为900~2900 m内各层上的火成岩深度切片图,其结果较好地展示了该区火成岩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3,(22):80-82
承担单位: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项目负责人:张照伟研究人员: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郭周平张江伟李侃 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祁连一龙首山元古宙大火成岩省及巨量铜镍积聚(4077206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秦祁昆成矿域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示范(2006BAB01A01)和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勘查(2006BAB01808)、以及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祁连一龙首山大火成岩省与金川型铜镍矿关系研究(1212010911032)开展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周军平 《科技信息》2010,(22):355-356
本论文就识别火成岩的常规测井项目和长源距声波进行了对比,目的在于找出长源距声波在火成岩层位中应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罗震宇  徐义刚  何斌  石玉若  黄小龙 《科学通报》2006,51(15):1802-1810
猫猫沟霞石正长岩体出露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中部, 与峨眉山玄武岩呈侵入接触关系. 锆石SHRIMP U-Pb测年表明, 该岩体的结晶年龄为(261.6±4.4) Ma, 与攀西地区新街-攀枝花等层状侵入岩的年龄以及根据地层学资料制约的峨眉山玄武岩年龄相近.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进一步揭示猫猫沟霞石正长岩具有与峨眉山玄武岩相似的源区, 可能是攀西地区下地壳底侵层中辉长质堆晶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这些时间、空间和岩石成因上的联系为该地区玄武岩-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中酸性碱性侵入岩的“三位一体”特征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带的构造组合复杂,吸引着各方专家的研究探讨,探讨其形成的区域构造动力学及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井田及区域内的有关地质资料,研究了岩浆侵入对井田内主采煤层3煤的影响,并就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划分,得出了3煤残余厚度与火成岩侵入体厚度之间的关系,可为火侵区找煤及巷道掘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137个固定台站以及332个ChinArray流动台站的数据,基于背景噪声和远震面波成像方法,共同约束瑞利面波相速度,并通过非线性方法(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存在大范围连通的下地壳流,表现为下地壳存在连通的波速小于3.55km/s的近水平的剪切波低速区,且与地表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推断青藏高原东南缘存在3支连通的地壳流,第一支位于攀枝花一带以西,第二支位于攀枝花一带以东,第三支位于攀枝花一带的下地壳。来自青藏高原的下地壳流受到四川块体坚硬下地壳的阻挡而转向,通过峨眉山一带向南流动,与第三支通过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内带(攀枝花一带)向南流动的下地壳流一起,改造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带南部的下地壳,并使地壳增厚。推断青藏高原东南缘连通的下地壳流的南端目前大约在北纬24°附近,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南迁移,即通过下地壳流导致该地区地壳增厚的范围也随时间的推移向南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