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8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38篇
教育与普及   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9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桥面板集群化短焊钉抗疲劳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4个单钉和2个群钉疲劳推出试验,将短焊钉疲劳寿命与国内外规范中的焊钉S-N曲线进行比较,并结合塑性损伤有限元模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短焊钉疲劳破坏表现为根部剪断和周围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局部压溃;集群化短焊钉疲劳寿命较单钉减少26.9%,在疲劳加载过程中抗剪刚度退化显著快于单钉,当加载次数达到疲劳寿命的12.0%附近时,抗剪刚度比减小至16%左右;AASHTO规范有较大的安全储备,相比之下日本规范(JSCE)与试验结果最为接近,安全富余较少。此外,疲劳荷载下集群化短焊钉根部循环应变幅大于单钉,而且周边UHPC的塑性损伤累积分布更大。  相似文献   
2.
受到占地面积、运行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HGIS配电装置最佳布置方案设计难度加大,为此进行了基于三维设计的HGIS配电装置优化布置应用研究.从可靠性、运行维护、防污性能等方面分析HGIS配电装置特性,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雷电模型、输电杆塔与母线模型,以获取不同雷电流波形取值,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模型对应参数,以增强配电装置的抗雷击性能.以减少占地面积与提高运行安全性为目标,利用三维设计方法制定整体设计架构,并引入协同思想对配电装置间隔宽度、纵向尺寸进行设计,将其无功补偿装置按照"一字型"排列,完成空间优化布置.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占地面积,且雷电流峰值较小,能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主跨设交叉索的多塔斜拉桥刚度,改善其受力性能,在现有的交叉索布置方式基础上,提出间隔布置、非对称布置两种新的交叉索布置方式。建立主跨设交叉索的三塔至五塔斜拉桥有限元模型,与现有布置方式对比,分析新的交叉索布置方式对活载作用下主梁挠度、中塔塔顶位移、结构竖向基频及中塔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拉索用钢量相同的条件下,与原有的交叉索布置方式相比,交叉索间隔2根索布置时,三至五塔斜拉桥的中塔塔顶位移减小3.9%~8.9%,主跨跨中下挠减小0.03%~4.9%,竖向基频增大1.40%~4.3%,中塔塔底弯矩减小2.2%~6.6%;交叉索采用非对称布置时,中塔塔顶位移减小8.2%~9.2%,主跨跨中下挠减小0.01%~6.6%,竖向基频增大0.7%~2.7%,中塔塔底弯矩减小5.6%~7.7%。间隔布置、非对称布置可有效提高交叉索对中塔的约束效果,提高结构刚度、改善桥塔受力。采用非对称布置的结构刚度最大、桥塔受力最小。  相似文献   
4.
为在一些考虑因素较少的场地或结构设计初始阶段合理布置粘滞阻尼器,综合考量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及加速度等多种因素,提出一种以各层间位移与总层间位移的比例为控制函数来计算分配并合理布置每层阻尼器的方法。对比4种常用的阻尼器优化布置方法,2个算例的MATLAB时程分析与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基于建筑结构层间位移比的粘滞阻尼器布置方法在低层与高层结构中均有较好的减震效果,并可简化控制函数,减少计算量,是可行并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生产要素密集,常伴有明火作业,致使火灾频发,依靠施工管理人员规范作业空间,效率低、效果差。为降低高层建筑施工现场发生火灾安全事故的概率,提升施工安全检查效率,推动建筑信息化模型在施工安全领域的应用,本文将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作为切入点,利用Revit的二次开发技术,构建相应的施工消防安全规则检查系统。首先根据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相关条文,利用Easy GHM软件构建建筑施工消防安全规则库,在集成建筑、施工、进度、安全信息的BIM安全管理模型基础上,通过Revit API二次开发技术实现施工现场临时用房及设施的消防安全距离检查,再以外链接方式将建筑施工消防安全规则库搭载于Revit API二次开发平台上,用于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优化,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为管理人员提供满足规范要求的优化调整方案,比传统施工消防安全管理方法更加直观有效。本研究将有助于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检查及施工场地优化布置的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嵩  刘洋  赵恒  方春华  丁璨  张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2):9023-9029
环网柜内的熔断器因长时间工作在大电流环境下,其散热能力对于维持自身正常工作性能至关重要。实际运行经验表明,环网柜内熔断器垂直和水平布置时其故障率存在差异。为此研究了在自然对流条件下,环网柜内熔断器垂直和水平布置时的散热过程及差异。首先基于多物理场耦合软件COMSOL,建立了自然对流条件下的环网柜内熔断器流场和温度场直接耦合的三维仿真模型,对两种布置方式下熔断器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利用温度分布试验平台测量熔断器关键部位的温度,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工作电流下,熔断器垂直布置时最高和最低温度较水平布置分别高13.38%和13.30%;垂直布置熔断器的温度分布呈明显的两端不对称性;水平布置熔断器的温度分布呈两端对称性。研究结果能够为熔断器热故障分析及环网柜熔断器的优化布置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玻塑土工带加筋垫层中筋带应力的发挥进行研究。设计了8种不同筋带布置的加筋垫层并进行载荷试验,测得各种加筋垫层地基的变形曲线、极限承载力及极限平衡时垫层内筋带的应力值。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筋带应力的大小是影响加筋垫层力学性质的决定因素。筋带应力的发挥与筋带布置参数首层加筋距、加筋距、加筋密度、加筋层数等有很大的关系。对加筋垫层的作用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后,提出使筋带应力充分发挥的筋带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8.
对一处于8度区(0.2g)、III类场地的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布置屈曲约束支撑,利用层间剪力比进行支撑的设计,并采取4种不同的布置方式.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建模,进行固有特性分析、反应谱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周期、内力、变形、耗能能力的对比,探讨了屈曲约束支撑不同布置方式的优劣.结果表明:不同的支撑布置方式对结构的刚度贡献也有所不同,耗能能力也有所差异.为屈曲约束支撑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合理布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异重流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水利工程中。现实工况中,底床设置障碍物是抑制异重流侵袭的有效手段,因此研究障碍物对异重流运动特性的影响具有实际工程价值。采用开闸式异重流实验,对比不同障碍物间距及高度对异重流最大扩散高度、头部速度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得到双重障碍物最优工程布置方案;分析异重流在障碍物上下游区域的速度剖面及其越过障碍物时的涡度场;对比无障、单一障碍物、双重障碍物工况对异重流掺混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重障碍物最优布置方案为第一障碍物高于第二障碍物,障碍物间距要尽可能大,但应保证异重流遇到第二障碍物之前未恢复典型头部形态;在双重障碍物上游区域,异重流速度剖面出现畸变,畸变范围大致与障碍物等高,主流速度衰减明显,在障碍物下游区域,完成形态重塑的异重流,其速度剖面均存在明显的壁面区和射流区;相对于无障和单一障碍物工况,流经双重障碍物的异重流厚度明显变小;越障前后,异重流掺混系数呈现“M”型分布,越过第二障碍物后异重流的掺混速率明显大于第一障碍物。结果可为防治异重流灾害及保证水利工程安全等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实践证明,通过对综采工作面对拉的合理布置及现场的优化组织,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综采工作面对拉布置是完全有可能的,与布置成两个工作面相比,可以减少掘进工作量,多回收煤炭资源,降低了万吨掘进率,减少了综采面安装、撤除次数,能创下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矿区的综采工作面布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田陈煤矿北五采区3下530工作面对拉布置,既实现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又实现了综采工作面的安全高产高效,为以后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