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盖昭华 《世界博览》2012,(18):65-65
正格林兄弟的故居现在成了理发店;歌德曾住过的房子,现在就是一个普通宿舍,在哥廷根,名人故居"被改建"根本算不上大事。  相似文献   
2.
大师季羡林     
1.2009年7月12日,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南大厅前,人们排着长队,手持白菊,缓缓走进灵堂,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就在前一天,这位学术大师与世长辞,享年98岁。  相似文献   
3.
大师的背影     
2009年7月11日,农历闰五月十九,是中国学术界的哀悼日。这一天,任继愈先生和季羡林先生,一前一后离开了我们。任公逝于4时30分,季老逝于8时50分。两位老人去了,带走自己的满腹经纶和社会的一片唏嘘。掩埋在老人心中的沧桑历史,彰显在老人身上的才德情智,却留给了这个时代,让眼下萧条与惨淡的学术界有所警示和反省。文化有价,文化更无价。对两位文化老人,我们惟有怀念;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士子风骨,对于逝者身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还有更多、更紧迫、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些被季老环顾左右,大有人在的学问人,以及季老不知、未顾的有心人,也还会守住一份执着,将这份文化薪火相传下去……  相似文献   
4.
王直华 《科技潮》2009,(8):50-51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1911—2009年)先生逝世。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远去了.大家都深深地怀念他。 世纪之交.我曾经在一些会议上遇见季老。他总是一袭布衣:蓝布的中山装,所有的扣子都扣得严严实实。无论在台上讲话,还是在下面寒喧.季老总是面色平和.语气平缓。这就是“大师中的平民,平民中的大师”的气度。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张金吾曾说:"人有愚智贤不肖之异者,无他,学不学之所致也。然欲致力於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爱日精庐藏书志序》卷首自序)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藏书与读书》中写道:"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才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余三定教授《民间藏书四题》《藏宝不如藏书》等谈到"我国自古有民间藏书的优良传  相似文献   
6.
正1935年9月,季羡林和一些清华校友一同前往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为期只有两年。为了在留学期限内顺利拿到学位,季羡林的其他清华校友纷纷拿中国题目做起文章来。就拿季羡林的校友乔冠华来说,他本科学的专业是哲学,到了德国,将博士论文题目定为《庄子哲学的阐释》。中国人谈庄子,自然比较容易,结果,乔冠华仅用一年半时间就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先生以98岁高龄辞世后,社会各界一片叹息,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慨。其实,季羡林在他同代学人中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德行上都不是特别杰出的。而当他被称作"最后的大师"时,人们追思的已经不仅仅是这样一位智睿而温和的学者,而是一个正在被遗忘的  相似文献   
8.
《龙岩师专学报》2010,(1):130-130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11日,融会百家、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即将迎来他98周岁生日(8月2日)的前夕,在解放军301医院仙逝.走完了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  相似文献   
10.
老妈在家中排行老大,家务事是一把好手,而且独掌家中财政大权。可以说她是“下得了厨房,上得了厅堂”。她什么都好,就是太唠叨了!早晨,当我还在与周公携手梦游的时候,老妈的大嗓门就在我耳边嚷了起来:“曹镨云,看看几点了,每次起床都要叫你。”我不敢违抗“懿旨”,揉着蒙眬的双眼下了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