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山雀(Parus major)巢箱和天然洞繁殖参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天然次生林内悬挂巢箱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大山雀在人工巢箱和天然巢洞的繁殖情况.结果表明,悬挂的113个巢箱中,有75巢大山雀筑巢成功并产卵孵化;与同一地点的19巢天然洞繁殖的大山雀的几项主要繁殖参数进行比较后发现,窝卵数、孵化率、出飞率和繁殖成功率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T-test,P>0.05),但上述指标巢箱均优于天然洞,尤其体现在窝卵数大、生产力高、捕食水平低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海林林业局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人工招引大山雀(Parus major)、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戴胜(Upupa epops Linnl.)等捕食昆虫的鸟类捕食落叶松毛虫,降低虫口密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共挂设鸟巢4 580只,控制落叶松面积1 213 hm2,招引率36.15%,防治效果70.85%.  相似文献   
3.
2006年和2007年,在人工巢箱条件下对大山雀(Parus major)雏鸟的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窝雏数不同,大山雀雏鸟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各生长参数出现差异的日龄不同;两个繁殖高峰期的生长参数除尾长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生长参数(体重、体长、翅长、嘴峰长和跗蹠长)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2009年,我们利用人工巢箱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中对大山雀亲鸟营巢投入对繁殖功效的影响开展了初步研究。大山雀平均巢材重量为33.90&#177;13.44g,不同繁殖个体的巢材重量存在极显著差异(t=18.336,Sig=0.000),表明大山雀不同个体的营巢投入不同。大山雀种群内个体的繁殖时间存在明显差异(Z=1.422,Sig=0.35),但巢材重量与大山雀产首枚卵日期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较晚繁殖的个体并未减少筑巢投入。大山雀巢材重量与窝卵数(r=0.292,P=0.034)和出雏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294,P=0.033),巢材越重,窝卵数越大,出雏数越多,表明大山雀能通过调节营巢投入增加窝卵数和提高出雏率。但巢材重量与雏鸟出飞数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可能存在其它生态因子影响大山雀育雏期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120-120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鸟类学基金会组织大量志愿者每年检查近30000个鸟窝,记录在英国栖息的鸟类每年首次产蛋的时间。记录数据显示,苍头燕雀在1966年的产蛋时间平均为5月11日,2006年已提前至5月2日;知更鸟同期产蛋时间从4月28日提前至4月22日。蓝冠山雀、大山雀和燕子的产蛋时间也或多或少有所提前。鸟类产蛋时间提前会导致一些鸟类不能为刚破壳而出的后代提供足够的食物。  相似文献   
6.
大山雀(Parusmajor)和沼泽山雀(P.palustris)巢地选择中17个生态因子作了比较研究,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得知:两种山雀在9个环境因子中都以平均树高(y2)、中心上层植物盖度(y4)和树种多样性(y5)三个生态因子判别力最强.为主要环境因子;两种山崔在8个洞因子中都以洞口短径(x2)、洞口内径(x5)和洞底短径(x8)三个生态因子判别力最强,为主要洞因子.在巢地选择中洞因子比环境因子相对重要(x2=26.22>13.99)两种山雀巢地选择中的区别是:3个主要环境因子中,大山雀与沼泽山雀相比较差异极显著(fmd=6.02>f0.01);3个洞因子中沼泽山雀与大山雀相比较差异极显著(fmd=6.02>f0.01).  相似文献   
7.
应用Wright染色法,显微观察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和大山雀(Parus major)的血细胞的组成及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红细胞、血栓细胞及各类白细胞均能较好地被分辨.对其形态特征的测量发现,燕雀和大山雀的血细胞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区别不明显.这可能是与两种鸟类的体型类似、分类地位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8.
2004—2012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山地次生林中,利用人工巢箱招引大山雀种群,对其首枚卵产期选择与窝卵数调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大山雀产卵期持续时间约90d.大山雀种群中部分个体一个繁殖季节会繁殖两窝,一次繁殖首枚卵产期为4月27日(±0.38d)(n=336),二次繁殖首枚卵产期为5月29日(±1.17d)(n=78).年际间首枚卵产期存在极显著差异,一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随着年份推移而显著后延,二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随年份推移而极显著提前.大山雀一次繁殖平均窝卵数为11.3枚,变化范围5~15枚;二次繁殖平均窝卵数为8.9枚,变化范围5~14枚.大山雀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不同窝卵数的出雏率及卵成功率都无差异,但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的窝卵数与出雏数、出飞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大山雀一次和二次繁殖参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3—7月在吉林左家自然保护区,利用人工巢箱对大山雀一次和二次繁殖的繁殖参数进行了比较,共分析了43窝一次繁殖和19窝二次繁殖的数据资料.结果表明:大山雀一次和二次繁殖过程中选择了明显不同的繁殖对策,一次繁殖的窝卵数明显高于二次繁殖,一次和二次繁殖的平均窝卵数分别为(11.79±1.34)枚和(8.89±1.73)枚;二次繁殖的筑巢期、产卵期、孵化期都短于一次繁殖;但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的巢材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一次和二次繁殖的孵化率和出飞率无显著差异,平均出飞数分别为(10.40±2.29)只和(8.05±1.90)只.大山雀二次繁殖主要通过减少窝卵数和缩短筑巢期减短繁殖周期,二次繁殖能增加大山雀的年繁殖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amine (1) optimal clutch size in great tits (Parus major) nesting in nest boxes; (2) variation in egg morphology and nestling growth rate with position in the laying sequence; and (3) hatching asynchrony and nestling survival as determined by infrared nest cameras. We collected data from 73 clutches in artificial nest boxes in the Zuojia Natural Preserve area in Jilin Province, China, in 2005 and 2006, using infrared cameras to match laying order to hatching order for four nests. Egg morphology and growth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clutch size and position in the laying order. Overall, egg size and growth rate increased with position in the laying order. In general, it was difficult to detect asynchronous hatching from observations alone, but data from our infrared cameras showed that early-laid eggs tended to hatch before later-laid eggs, leading to hatching asynchrony. However, females invested more into last-laid eggs and nestlings, reducing size asynchrony among the chicks and leading to higher survival rates of nestlings. Our results, therefore, provide support for the"brood survival"hypothesis rather than for the"brood reduction"hypoth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