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礼琼 《世界博览》2016,(5):118-119
自上世纪以来,我国史学界提出"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这一理论,直接带动了历史学科的教育改革,新课改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对历史学科进行了改革。新课改强调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强调了多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或过分的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  相似文献   
2.
编者的话:“世界现代史”是世界历史研究或世界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在我国史学界引起广泛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开出版的“世界现代史”著作,已有20余部之多。“世界现代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诸多重大理论问题首先是如何认识世界现代史的理论体系,因为这个问题不仅直接涉及到世界现代史的研究思路,涉及到对世界现代史主线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朱玉萍 《科技信息》2011,(14):383-384
史学界,朱棣是位有争议的皇帝,可能是这个原因,他的英名远远的逊色于汉武帝、唐太宗、忽必烈、康熙、乾隆等,他统治时期一些杰出成绩,至今闻名内外,但他并没有引起众人敬仰。我认为,不管是古代时期的皇帝,还是近代或者当代的执政者,在他掌握统治权力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要把国家治理好,至于,因性格、脾气秉性或某种原因导致发生一些令人颤栗和难以理解的事件,造成一些重大的社会影响,理应遭到批判;但就其功劳,应该利用各种舆论方式,为其树碑立传。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2008,(5):53
许多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日前.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语出惊人:他查阅了一些国外的权威世界历史著作.都找不到“四大文明古国”的正式说法。看来这种说法只在我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  相似文献   
5.
在如今的史学界,还是时常爆发关于科举制度的大讨论,其中那些科举中"学优而仕"的幸运儿,尤其是登顶巅峰的"状元"们,也常常被兴致勃勃地拿出来研究一番。  相似文献   
6.
《世界知识》2008,(4):66-66
费正清在20世纪美国的中国观察家中居泰斗之位。其笔下对于中国人与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所发的精简、深入、权威之论。史学界一时无出其右者。最近,世界知识出版社隆重推出费正清四卷本文集,相信无论研究者,还是政治家皆能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近年已经成为一个普及的词汇,美国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危机,最后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不管你是不是真正理解“全球化”的概念,但“全球化”却真实地牵动着你生活的每一根神经。不论什么领域,无不关注着这个影响大众生活的现象。史学界也不例外,这些年,除了“全球史”外,还有人开始提出“世界贸易”带动文化进而推动现代文明产生的新观点,《贸易打造的世界》可称为这波潮流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8.
过去"史学界"在探讨"中和"概念时,一般认为"中"就是中,"和"就是和,而且对于"中"与"和"的探讨也一直都是分开论述的.其实,"中和"本来就是共生的,可以作为一个完整概念而存在."中和"也不是一个新产生的概念.如何看待它们这种共生体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中庸"与"和谐"究竟能不能合成一个概念加以表述呢?答案是可以肯定的.理由如下:一是外在的历史传统;二是内在的逻辑体与用关系;三是把握其概念的原则与方法为和本子中、求中于和.  相似文献   
9.
梁差飞 《科技信息》2012,(6):190-190
引言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历史人物。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史学界一直把他视为反面人物,概以“千古罪人”定论。但近来重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一书后,觉得梁启超当时对李的评价是中肯的,可以这样说李鸿章的结局就是时代的结局,我认为李鸿章非常有远见,但是缺乏对世界潮流的宏观视野导致了他虽然努力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0.
核心提示 三星堆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史学界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然而虽经80多年的发掘、研究,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至今仍是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