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7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项研究,“低”播量与“中”、“高”播量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并且低播量较耐迟播,增产幅度比“中”、“高”播量大,“低”播量栽培的高产特性:1、单株茎基宽带蘖多,是分蘖早发增穗的基础;2、孕穗始期,有利提高成穗高,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2.
晚稻栽培技术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文龙 《科技资讯》2010,(18):152-152
稻子主要分为早稻和晚稻两种类型,他们的主要区别就是栽培的气候与环境是不同的,所以形成了对季节的气候的适应程度也是不相同的。晚稻的生长气候是由高到低的,日长是由长到短的,光照时有强到弱的,湿度是由多到少的。晚稻的生长时间长,播种时间晚,可以两季连作。本文对晚稻栽培技术和品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双季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代虽然有早稻和晚稻的名称 ,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双季稻 ,但这并不能否定宋代有双季稻的存在。宋代存在再生、间作和连作三种形式的双季稻。再生稻 ,又名再熟稻、稻孙、二稻、传稻、孕稻、魏撩、再撩、再生禾、女禾等 ,分布于两浙、淮南、江南、福建和湖北等地。间作稻 ,又名寄生 ,主要分布在浙东一带。连作稻 ,在宋代虽然没有专门的名称 ,但却出现了许多连作稻的品种 ,如江苏的乌口稻、浙江的乌和第二遍、江西的黄穋禾、福建的和献台、岭南的月禾等等。另外 ,在宋代的稻品种中 ,还发现了有些品种既当早稻又充晚稻的现象 ,也应是双季连作的结果。宋代的连作双季稻分布虽广 ,但由于品种不佳、产量不高、季节和劳动力的矛盾、放牧的需要、肥水条件的限制、投入产出率低等等原因 ,双季稻总的种植面积并不大 ,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如同凤毛麟角。宋代的双季稻大多都是在原有的品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当时引进的早熟而耐旱的品种占城稻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第五代褐稻虱是萧山市晚稻生产的主要害虫,在1974年至1999年26年中,大发生就有8年。所以加强预测预报,提前发布病虫情报,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褐稻虱的为害,对夺取晚稻丰收是十分重要的。根据萧山市1974年至1986年晚稻第五代褐稻虱的发生量结合气象资料,用简易多级判别法,建立了预报模型。对1974年至1986年13年历史资料进行回报检验。拟合率几乎为100%。对1987年至1999年13年试报,全部符合。结果表明,该方法比较简单,效果较好。预报因子的数据在7月初即可取得,该虫发生高峰在9月下旬,因此,可提前80~90天作出预报。1选…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晚稻和大豆的自然供水条件分析表明:大豆比晚稻具有更明显的节水效能,江西省某些干旱严重的地区可以在伏秋季节改晚稻种植为大豆种植,这样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7.
《安徽科技》2011,(Z1):14-15
一、课题实施背景安徽是水稻生产大省之一,有3/4左右的而积是单季中稻,所以主攻单季中稻丰产高效技术符合安徽省生态特点和生产实际情况,对推动安徽省水稻产量提高和生产发展将起到巨大作用.由于安徽自然条件的限制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安徽水稻生产多年来出现单产上升缓慢、总产徘徊、效益不高的局面.研究证明,现有单季中稻的主推品种,产量潜力基本上都在亩产600公斤以上.2008年,安徽省水稻单产为415.7公斤/亩,其中单季稻为440.1公斤,除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外,主要因为播种过早或偏迟、育秧质量差、栽插偏稀、田水过深、不烤田或推迟烤田、穗肥基本不施等栽培因素引起.因此,解决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限制产量提高的关键问题,将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童贤明  赵敏 《杭州科技》2001,22(2):31-32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杭州市单季稻面积迅速扩大,单季移载稻因耕作制度及增培季节不同于连作晚稻,草相发生相应的,为了及时掌握其变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防除策略,1997-1999年在桐庐,临安,余杭,建德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