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浒传》通过歌颂英雄人物的反抗斗争,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贪官集团的种种罪恶,呼唤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梦想实现与儒家传统思想相一致的理想社会。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对事件的描写,还是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水浒传》都弘扬了正气,所以,其主题就是“弘扬正气”。无斋主人的“梁山人物黑帮论”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以“义”为核心,围绕义利之辩展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通过分析儒家的义利观,我们看到建立在“义利合一”基础之上的道德回报对于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立道德回报的有效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广大壮族地区长期受到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浸润。官方主导的儒家学说提倡"修齐治平",把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基于此,儒家意识形态的"仁义礼智信"在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而壮族人民在接受"仁义礼智信"的教化的同时,也在自身独特的口述传统中演绎着这些至今还发挥作用的修身思想。具体而言,包括厚仁载物、重义轻利、明礼守法、崇智尚勤、讲信修睦。  相似文献   
4.
虽然《春秋》全文并无“羲”字,但“三传”通过阐释《春秋》之“羲”,正好衔接了“羲”在此前后的文化内涵,将本来仅是针对“天-王”关系的“羲”扩展到“天-王-诸侯-大臣”、“中国-蛮夷”的维度。孟子和其他战国思想家又进一步将其扩展到君子修养和普通个体的心性使用层面,“羲”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性范畴。这种衔接并非巧合,“羲”之所以成为阐释《春秋》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秋》的文本性质与功能具有“羲”的原始发生内涵与指代功能:“羲”将“羊”置于“我”之上,它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仲裁性,以及神灵监督王权的合法性。《春秋》包含了天与时政纲领的依赖关系,以及天与君王及大臣的责任关系。它既能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又能监督王权的合法性。“神”与“王”的神圣关系、史官记事对“王”的监督功能是“羲”和《春秋》内在相通的契舍点。历来阐释《春秋》者无不从“螽.”牢着眼,这不是偶然,而是间接地.旁证了《畚教》的巫虫性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融合百家义利观的基础上,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主流的儒家义利观,经过宋明大时代义利观内部的讨论,最终使叉利观的社会性和个体性得到完整的体现,并在现代社会中由传统慢慢转向现代,成为社会主义义利观建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是以儒家经济伦理为核心,以墨家等诸家为补充的伦理思想体系。本文对孔子、墨子的义利思想进行比较,以挖掘其现代价值,使之有益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简要寻绎了苏过成材之因,认为作为"三苏"后人中"最承家风者",苏过的人生与作品本应受到世人的关注,然迄今学界对苏过的研究少之又少。故而美学分析了《斜川集》的选材和旨趣,揭示了苏过诗文"哀愁患忧"、"大节大义"的美学蕴藉,展现了苏过"平实空灵"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8.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正义主要包括义、正、直、中等内容与意涵;正义是人性之理路,也是立人立国的基本原则,亦是建立社会秩序之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义"是《三国演义》的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与情节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情节发展的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并在"义"的对比和前后照应中推进情节的发展,显示情节发展的结果。"义"与情节在小说结构上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0.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伦理极为重要,邓小平同志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出发,站在经济哲学的高度,创立了制度经济伦理,以国强民富为其理论核心,完善了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理论,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