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赞美乡土精神和肯定乡村文化的本质是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化倾向.迟子建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化取向,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安定、平和的乡村社区生活描写而展示乡村社会的宽仁与厚道,通过对家庭亲情伦理的描写而展示乡民们的善良、谦和、敦厚,是迟子建价值选择的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装饰均反映出至善至美的本质,“祥”、“美”同源的审美意识始于原始时期,“纹化”在意象丰富的纹样、装饰之中。吉祥装饰背后蕴藏了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望,反映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主流特征。  相似文献   
3.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者是孟子,“礼义廉耻”四维德目的提出者是管子。郭店楚竹书《五行》试图建构一种将仁、义、礼、智、圣内化为人们的品德信念的道德体验模式。将“仁谊礼知信”称作“五常之道”,最早出现在汉朝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之中。“仁义礼智信”作为整体德目由官方确定在董仲舒去世183年后的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的会议上。之后,“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经历了从周敦颐的“诚,五常之本”说到二程的“五常全体四支”说以及朱熹的“五常之性”说。今天,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融入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4.
叠层橡胶支座抗震是结构抗震技术中的新兴技术,是通过采用隔震技术把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隔离”,来延长隔震结构的系统周期,消化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可以降低上部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以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文章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论述了隔震支座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浅析"猕猴变人"的藏族人类起源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族人类起源神话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是“猕猴变人”神话。该神话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猕猴变人”神话的产生与藏族先民的猴图腾崇拜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该神话带有最素朴的唯物色彩;该神话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后期佛教思想的明显改造;该神话反映出藏族先民们独有的原始智慧和“以善为美”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指出:娜拉们的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子君回来了。陈白露却堕落了。自我堕落而又不甘沉沦,厌倦奢靡生活而又无法摆脱.放荡空虚而又善良天真之心未泯,陈白露半梦半醒的无法平衡的内心矛盾终使她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阿奎那论美的角度已不限于对美的本体的形而上的纠缠,而是转向此岸,开始对美进行形而下的思索。他对真、善、美三者关系的探索就突破了以前那种在上帝中论述的依附性。不仅仅注意三者的共同之处,更强调三者的相异之处。可以说他绕开了美的本体论,从真、善、美三者的边缘关系角度对美旁敲侧击。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往往笼统地以孔孟为一体,然而细究一下可知,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仁且智",其理想人物应是周公;孟子的理想人格是"由仁义行",其最理想的人物应是舜。在理想人物从周孔到孔孟的转承中,孔孟理想人格呈现出推陈出新、互有交融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人士异口同声地说,辛亥革命时期女革命家刘马青霞的丈夫刘耀德是一个不学无术、抽大烟的纨绔子弟,刘马青霞与之感情不好,等等。据论证察传,这仅仅是一个传说,没有事实根据。历史上的刘耀德为人宽厚,思想开明,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富家公子,还是一个对爱情非常忠贞的丈夫。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 ,人们对莫泊桑的《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 ,评论者给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这样的判定是不够妥贴和全面的。评价一个人 ,不能用静止的眼光 ,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着重看其纵向的变化。因此 ,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之后 ,所表现出的诚实善良、坚强不屈、坚韧不拨的品质更值得我们赞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