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88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脉冲双星PSR1913+16引力辐射计算的一个注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苑新喜 《中国基础科学》2011,13(6):12-13,22
本文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之间找到一个理论结合点,使质电类比更具理据,以此对陈永明的脉冲双星PSR1913+16引力辐射的计算提供一个注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科学方法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及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用有挠引力理论的粒子运动方程探讨了SN1987A中微子的运动,得出中微子可沿两条路径经历不同的时间到达地球的结论,对所观察到的中微子两次信号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根据广义相对论,讨论了静质量不为零的粒子在球对称场中的偏转,并与牛顿引力理论和狭义相对论的结果对比,指出在高速情况时三种理论预测间的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舒学军  桑明煌  雷宇  张界平  雷志伟 《江西科学》2006,24(4):234-237,252
提出了正物质、零物质、虚物质的概念,这些物质概念是建立引力场理论的基础,建立了引力场理论体系,并提出正引力场,0(零)引力场,负引力场的概念,并推导出引力场运动的速度V引为KC2(C为光速,K=1,单位∶m/s),它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速度上限,并推导出物质的引力场能Φ=KMC3(K=1,单位∶s/m)。  相似文献   
6.
通过一种模拟改变重力加速度 g大小的方法来测量单摆的振动周期 T,从而更全面的验证了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 :T=2 π lg 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光速不变原理,论述了天体引力作用中不必要超距作用,保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引入“引力场”概念能保证两个天体和它们的引力场系统的动量守恒。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作者提出的重力分离地球动力理论。其具体内容有:理论提出的依据;重力分离产生的几种重要效应;该效应对板块运动、岛弧现象等主要地球动力学现象的阐述;理论能解释的一些更为具体的地球动力学现象;理论引出的对地球及其它行星演化的推测。作者认为该理论表现出在很多方面比目前的其它理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在Dilaton-Maxwell黑洞时空中粒子运动的Hamilton-Jacobi方程,讨论了此黑洞的视界表面引力及量子非热辐射特征,其中采用了近来提出的新Tortoise坐标变换。结果表明,在新的Tortoise坐标变换下同样可以得到Dilaton-Maxwell黑洞的Dirac能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paper an analysis of Newton’s argument for universal gravitation is provided. In the past, the complexity of the argument has not been fully appreciated. Recent authors like George E. Smith and William L. Harper have done a far better job. Nevertheless, a thorough account of the argument is still lacking. Both authors seem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only one methodological component. Smith stresses the procedure of approximative deductions backed-up by the laws of motion. Harper stresses “systematic dependencies” between theoretical parameters and phenomena. I will argue that Newton used a variety of different inferential strategies: causal parsimony considerations, deductions, demonstrative inductions, abductions and thought-experiments. Each of these strategies is part of Newton’s famous argu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