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9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294篇
系统科学   73篇
丛书文集   155篇
教育与普及   3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现状及发展   133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5264篇
自然研究   1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348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142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投入力度,公共图书馆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图书借还功能,组织举办读者活动已成为图书馆的重点工作. 分析了公共图书馆举办的读者活动引不起读者兴趣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污染物厌氧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产生剩余污泥少、可回收能源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处理各种有机污染物,尤其在有毒、有害、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厌氧生物法的处理速率通常比较低,而氧化还原介体可通过自身不断的氧化和还原来传递电子,提高电子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的传递速率,从而促进污染物高效厌氧降解。醌类物质和腐殖酸是应用较多的氧化还原介体,在催化难降解污染物降解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讨论了氧化还原介体的特点、作用机制,并总结了其对偶氮染料厌氧脱色、反硝化和多氯联苯厌氧降解的强化作用,提出了氧化还原介体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重油催化装置反应系统的技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炼油厂高低并列式两段再生重油催化裂化装置频繁停工 ,降低干气产率 ,提高加工能力和掺渣能力 ,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对该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 ,同时多产了液态烃和柴油 .新鲜原料和回炼油改由 BWJ型高效雾化进料喷嘴注入 ,沉降器由原来的三叶快分换为全封闭直联快速分离系统 ,在原来采用急冷油作终止剂的基础上 ,新增急冷水 .通过改造 ,有效地降低了干气产率 ,减少了结焦 ,增加了轻质油收率 ,提高了装置的加工能力、掺渣能力及柴汽比 ,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合成一些新的有机磷化物,组成为(ArO)PhP(s)Y(Y=Cl、NCS).测定了mP、IR、HNMR并进行了元素分析.Ia的除草活性尚好.  相似文献   
5.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n rock type, the mode of occurrence, diagnostic minerals and creatures, the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and organic facies of Chinese marine source rocks from wells and outcrops, an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developmental modes of foreign marine source rock,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objectively make clea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with 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by either single mode of preservation or high organic matter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geological featur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oproterozoic-Lower Paleozoic marine source rock is generalized into four modes, namely, thermal water activity-upwelling flow-anoxic; carbonate gentle slope-upwelling flow; xerothermic climate-brine euxinic milieu; and humid climate-retained euxinic milieu; as the Lower Cambrian undercompensation basin organic facies (the Tarim Basin, South China and southwest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arbonate gentle lime mud bound organic facies (the Upper Ordovician in Tazhong region of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Lower Silurian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the Middle Cambrian evaporation laggon organic facies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enclosed undercompensation terrigenous bay organic facies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in the west of the Tarim Basin, the Lower Silurian Long- maxi Formation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Chinese marine sedimentations with lower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re generalized into two modes of consumption-dilution mode of open epicontinental sea and depletion-dilution mode of supercompensation basin.  相似文献   
6.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FOR MANY SCIENTIFIC FIELDS AND CAN BE TERMED AS QUANTITATIVE SEQUENCE ACTIVITY MODELS(QSAM)[1] WHEN REFERRED TO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 SHIPS BETWEEN STRUCTURES AND ACTIVITIES OF BIOLOGICAL MOLECULES, SUCH AS PROTEINS, AND NUCLEIC ACIDS. HOW- EVER,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 QSAM MODEL,…  相似文献   
7.
采用碱灰化法消解发样,于中性溶液中离心去除杂质,在酸性溶液中以催化电位法测定发碘含量,回收率达98.6%;变异系数(CV)为8.7%;测出中碘地区一个教学班20名男学生发碘平均含量为0.93μg/g,与文献报道相近。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9个未见文献报导的四氯乙基硫代磷酰胺酯,并对它们的合成、结构和性质以及杀蚜虫、线虫活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从5个方面探讨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差别,指出作业成本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0.
离子交换树脂非均相催化酯化合成丙烯酸丁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在间歇搅拌釜中以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由丙烯酸和丁醇合成丙烯酸丁酯。分别考察了不同类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催化酯化作用,并且研究了搅拌速度、催化剂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KNC9型离子交换树脂在373.15-393.15K温度下具有最好的催化酯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