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西藏文明的象征。在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布达拉宫的建筑规膜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试图从吐蕃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中提取有关布达拉宫的零星记栽,分析自吐蕃时期布达拉宫建筑规模的变化,为还原布达拉宫的原貌提供一些历史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吐蕃时期,汉传佛教在诸多因缘下正式传入藏地。汉传佛教传入藏地后通过几个阶段及几个不同形式的传播,对后来形成的藏传佛教产生了诸多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吐蕃和南诏是唐朝初期建立于王朝西部和西南部的两个地方民族政权,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通过接触、结盟和对抗等和与战的方式发展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经济上促进了双方经贸和贡赐的发展,政治上加强了南诏对吐蕃政治制度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上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民族关系上推动了滇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4.
吐蕃东进,在藏彝走廊地区引发了频繁而剧烈的族群互动,藏彝走廊的族群分布格局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岷江上游及大渡河一线以西在吐蕃控制下的众多部落发生“蕃化”,基本上形成了藏彝走廊西部以藏族为主的族群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
钱光胜 《西藏大学学报》2013,(1):105-110,162
藏地流传之《西藏度亡经》和敦煌写本《阎罗王授记(十王)经》分别代表了藏汉两地的冥界观念。文章从年代、内容及功用等方面对两个文本进行分析比较,表明两经之间相同点颇多,可能与安史之乱后吐蕃王朝统治敦煌时期藏汉两地的文化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6.
试析松赞干布时期的法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在松赞干布时期颁布,该法包括六大部分,分别是"以万当十万之法"、"十万金顶具鹿法"、"王朝准则法"、"扼要决断法"、"权威判决法"和"内库家法"。文章结合相关藏族历史资料对该法的内容、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苯教卜者是吐蕃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吐蕃统治阶层和底层民间社会。他们不仅在吐蕃政权事务决策中起关键性作用,而且在民间扮演着"知者"的角色,为庶民排忧解难,引领庶民的生产生活,对吐蕃社会影响甚大。然而以往学界对其关注较少,始终处于吐蕃史研究的边缘。文章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民族学资料及考古资料四重证据,以期呈现吐蕃苯教卜者群体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8.
巴採·巴桑旺堆先生是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国际藏学研究会理事、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五度出访,为奥地利科学院、美国纽约哥伦毕亚大学的访问学者,现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多年来,他致力于藏族古代史的研究,尤其在吐蕃非王室墓葬、古代石刻碑文研究和史料整理翻译方面,成果显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巴採·巴桑旺堆先生认为,在西藏境内发掘吐蕃时期的苯教文献尚属首次。从该文献的内容、书写及语法特点而言、对研究古代苯教仪轨和相关历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蕃兵产生于宋夏战争之际,是由吐蕃、羌等族壮勇组成的一支少数民族军队。从其产生开始,得到北宋政府的重视,并采用一系列不同于正兵的措施,即以夷制夷的控制策略,独特的招选制度及用兵方略,以及羁縻政策等,使其成为北宋西北防务的主力。  相似文献   
10.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2014,(1):77-82,93
文章研究了近年来流传于海外的两件吐蕃金银器上宝马与骑士图像,再现了吐蕃时期美术中马的形象和吐蕃武士的形象塑造,并对其中若干细节如马蹬、马尾装饰等与同时期的西域和内地美术作品进行了比较,将其置于欧亚草原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