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6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卡氏定理推导出了龙门起重机支腿刚度计算公式,对工程设计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进行食性研究,结果表明:崇明岛东滩越冬白头鹤的觅食地在98堤外滩涂,主要位于海三棱lu草群落外带和中间带的潮沟附近,内带是白头鹤在大潮高潮时的觅食地及休息地,白头鹤的越冬食性分析,占总质量99%的食物成分为海三棱lu草的地下球茎和根茎(根状茎),对地下球茎特别偏爱,很少食用海三棱lu草的种子,潮汐冲刷使用使潮沟附近海三棱lu草球茎和根茎裸露,为白头鹤取食带来便利条件,白头鹤与小天鹅食性相似,但两者具有明显的生态隔离,由于白头鹤大部分时间在滩涂自然湿地上活动和觅食,因此崇明东滩对于保护白头鹤非常重要,但目前人类活动特别是围对白头鹤及其栖息地带来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3.
中国灰鹤种群数量与年龄结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菲  张筑丽 《贵州科学》1998,16(1):40-47
截至1995年,灰鹤在中国和总数量估计为19372-22311只,其种群的年龄结构:成鸟44.19%,亚成鸟36.1%,幼鸟16.86%。总体属稳定增长型种群,其中,在我国东北和东部区域,成鸟84.16%,亚成鸟0.34.5,幼鸟15.5%左右,潜在着数量下降和年龄老化的危机,可能属下降种群;在我国云贵高原,成鸟38.48%,亚成鸟41.2%,幼鸟18.72%,属潜在强劲发展态的增长型种群。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门式启闭机结构组成及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CATIA软件和ANSYS软件的门机快速设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重点介绍了该平台的结构、模块和主要界面的设计,通过实例演示结果,总结本平台的特点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白鹤梁题刻的姓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峡库区涪陵白鹤梁题刻中,有不少题名者存在着一定的血缘亲情关系,因之姓族相应而生。这些姓族对三峡文化的记录与生成,对宣传提升三峡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对促进三峡文化的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起重设备采用能耗制动的方式把电机回馈的能量消耗掉,而把这部分再生能量反馈到电网重新利用无疑具有节约用电的功效.文章就如何实现起重设备的能量回馈系统进行研究,其中的一些方法值得业内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向海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对丹顶鹤数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分析了向海自然保护区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变化对丹顶鹤数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对丹顶鹤的数量分布影响非常显著,在1997-1999年间,向海自然保护区经历了严重的干旱和百年不遇的洪灾,湿地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三年春季,丹顶鹤的数量差异很大,分别为32只、25只、64只,筑巢丹顶鹤分别为6对、4对、13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和保持稳定的丹顶鹤栖息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鹤类保护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中国当前的鹤类保护工作。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鹤类数量分布调查及生态学研究等 ,对重要的鹤类栖息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就地保护工作。饲养单位鹤类的种类及数量较 80年代迅速增多 ,人工授精技术进展顺利 ,并开始野化放飞 ,易保护工作得到加强。通过履行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和宣传贯彻野生动物的保护法 ,已使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视野扩大到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9.
Taking a cue from remarks Thomas Kuhn makes in 1990 about the historical turn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I examine the history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within parts of the British philosophical context in the 1950s and early 1960s. During this time, 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s influence was at its peak. I argue that the 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ers' methodological recommendation to analyze actual linguistic practice influences several prominent criticisms of the deductive-nomological model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 and that these criticisms relate to the historical turn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To show these connections, I primarily examine the work of Stephen Toulmin, who taught at Oxford from 1949 to 1954, and Michael Scriven, who completed a dissertation on explanation under Gilbert Ryle and R.B. Braithwaite in 1956. I also consider Mary Hesse's appeal to an ordinary language-influenced account of meaning in her account of the role of models and analogies in scientific reasoning, and W.H. Watson's Wittgensteinia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 early influence on Toulmin. I think there are two upshots to my historical sketch. First, it fills out details of the move away from logical positivism to more historical- and practice-focused philosophies of science. Second, questions about linguistic meaning and the proper targets and aims of philosophical analysis are part and parcel of the historical turn, as well as its reception. Looking at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during which so-called linguistic philosophers also had a hand in bringing these questions to prominence helps us understand why.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主要小说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出其作品中不同类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并深入挖掘其多元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原因,以此反观世纪末西方社会动荡复杂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