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调查研究了额济纳蒙古族食用的野生植物.结果表明,与当地牧民饮食直接相关的野生植物包括4种代粮植物、8种蔬菜、6种果品和2种食疗保健植物.额济纳蒙古族食用野生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在食物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作为当地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还具有民族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知识进行整理,包括对植物种类的鉴别、植物药用部分的选择、功能和主治的了解、药用方法的实践.调查结果表明:当地蒙古族民间人药用植物共有22种和2变种,用于治疗动物疾病的兽药用植物共有13种;植物的药用部位包括全草类、根及根茎类、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和种子类;民间或多或少能够了解药用植物的功能和主治,其用药方法较为简单,给药途径主要有内服药和外用药两类.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知识为药用植物新种类、药用新部位以及药用新方法的发现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古代草原生态保护法的内客很丰富,从远古时的习惯法到蒙古汗国以后的成文法,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这一内容。主要包括倒场轮牧、禁止草原荒火和破坏草场、禁止污染水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季节性固猎和保护野生动物等。古代蒙古族牧民通过制定上述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迭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额济纳旗鸟类及当地蒙古族的相关传统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额济纳旗鸟类的种类组成、栖息生境、生态适应特征以及当地蒙古族对鸟类的命名和相关传统知识.观察记录到12目、25科、45属的69种鸟类.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8种.即黑鹳(Ciconia nigra)、疣鼻天鹅(Cygnus olor)、鸳鸯(Aix galericulata)、鹗(Pandion haliaetus)、黑鸢(Milvus migrans)、大焉(Buteo hemilasi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灰鹤(Grus grus).在内蒙古阿拉善典型荒漠地区首次观察记录到的鸟类有9种.即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斑头雁(Anser indicus)、鸳鸯(Aix galericulata)、赤膀鸭(Anas strepra)、针尾鸭(Anas acuta)、灰鹤(Grus grus)、渔鸥(Larus ichthyaetus)、白翅浮鸥(chlidonias leucoptera)、红嘴巨鸥(Hydroprogne caspia).考证了37条鸟类的民间蒙古名称.分析了传统命名方法.调查了当地蒙古族关于鸟类的传统民间知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本校区来自农村、牧区蒙古族、汉族大学生当前营养状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查,对2700名学生进行了营养状况调查.结果:营养正常率为56.30%,其中,男、女生正常率分别为58.64%和53.77%(P〈0.05);蒙古族、汉族正常率分别为60.47%和47.18%(P〈0.01).营养不良率为41.07%,其中蒙、汉族分别为36.97%和50.0%(P〈0.01);男、女生分别是39.00%和43.31%.超重率为1.696,肥胖率为1.1%.结论:该校区现时营养正常率低于全国水平.而营养不良率高于全国水平,其中汉族高于蒙古族,此现状应该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壮族与蒙古族 ,虽然有着同样的敬牛、爱牛习俗 ,却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渊源 ,这是他们不同的思想观念、地理环境 ,以及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所致。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茂道吐苏木蒙古族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有食用、药用、饲用、建筑与工艺用、薪柴用等5个方面.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有115种,其中食用野生植物有39种,药用野生植物有25种,饲用野生植物有42种,建筑与工艺用野生植物有18种,薪柴用野生植物有17种,而且有的物种具有多种用途,均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利用野生植物具有多样性,利用方式也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