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
鲁迅曾大量接触过陀氏的作品及研究资料,对国内陀氏的介绍与研究工作给予过热情的帮助与支持,鲁迅许多文章与译作中都有过对陀氏的专门评论,他对陀氏风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鲁迅对陀氏有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后期态度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况,指出了中原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构建菲德模型对现代物流业对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现代中国有着迥异的遭遇,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四部作品《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和《罪与罚》相比其他作品,更具有"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味,其受欢迎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家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为国人所接受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4.
双重人格是俄国19世纪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重要的特征,它主要反映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状态的细微的矛盾变化。双重人格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焦虑和矛盾;双重人格既是作家自身的影子,更是作家自觉的艺术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儿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其毕生哲学思考的总结,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本文以《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作品为例,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形象分成三类:早熟儿童形象、受苦受难的儿童形象、美好的儿童形象,并对其进行解读。陀氏对人性的审察包括对儿童天性及其成长环境的关注,是其深度人道主义的体现,其引发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创造的人物体系中,对自由的无私热爱和狂热追求是其明显的特征。在他的艺术世界中,个体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其任性的反抗坚持着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他们固守于自己的自我意识,既表明对现实的不妥协态度,又为之疯狂。所以,自杀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这种死亡成为一种对生的超越和向自由的飞升。  相似文献   
7.
道德问题贯穿小说《罪与罚》的始终,这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宗教探索的主要问题。在道德领域没有纯善与纯恶之分,善恶往往是相随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同样,《罪与罚》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善恶相杂的,分析他们身上的善恶,揭示了作者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