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西省考古工作者目前在闻喜县新发现了两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这两处遗址分别位于闻喜县裴社乡的北坡村和东坡村,彼此相距约1km,在中条山北麓铁寺河两岸的高阶地上,隔河相望。  相似文献   
2.
方方 《科学之友》2013,(11):18-19
闻喜县地处山西省南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神农"后稷稼穑之地。其地理位置因三面环山,水土气候特异,光照充足,所产小麦粒饱质优,粉质纯白而有筋丝,再加上特有的蒸制工艺,所蒸之馍松软可口,别有一番风味。千百年来,人们三餐以馍为主食。在历史发展的悠悠岁月里,勤劳、智慧的劳动者,把对大自然的感恩,对生活的感悟,对已故亲人的追念,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种种殷殷之情通过灵巧的双手,赋蒸馍以灵气,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精美的面塑艺术。由于蒸馍花式各样,从而被命名为闻喜花馍。  相似文献   
3.
董泽湖位于山西省闻喜县的东边沿,属地为东镇镇仓底村。这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座落于凤凰垣上,东南与绛县北、礼元镇相邻,西对白水滩,处于十里荷乡的中端。该村原先叫"董泽里",因为它在董泽湖畔。据传说董泽湖就是董父当年豢龙的地方,所以也叫豢龙池。4 000年前,董泽湖畔,莆苇荡漾,四十里川荷花飘香。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董父悠闲自在地驾着一叶扁舟,在湖中钓鱼。其实他并非钓鱼,而是用鱼杆来调教水中蛟龙。鱼杆所到之处,一片喧哗,几十条龙跃出水面在空中翻腾,一时间银光四射,浪花飞  相似文献   
4.
《科学之友》2013,(11):22
最大面塑群裴氏宰相将军群塑,是由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村民制作的。裴氏宰相将军群体面塑排成长长的两列,一眼望不到头,共有120尊,其中宰相59尊,将军59尊,其他人物2尊。群像平均身高1.8 m,创世界最大的面塑造型群像纪录。裴氏家族第78代后人裴建民介绍:"原材料我们就地取材,里面首先用龙骨搭个架子,上面再缠层布,再涂上面,涂上后放到笼锅里面蒸熟,蒸熟以后就是馍的性质,接着再用彩绘把像勾勒出来,算下来共计用了2 000 kg的面粉。"  相似文献   
5.
方方 《科学之友》2013,(11):20-21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从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以及成形和着色等,无处不精益求精。细节上一不小心,一个闪失,都将影响花馍的品质,成为废品。要做出一个像样的花馍,至少需要4~5天,一个花馍需要9个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100多道小工序,全靠手工揉捏而成。  相似文献   
6.
宋方华 《科学之友》2013,(11):26-27
2013年5月,在山西省首届文化博览会上邂逅闻喜花馍传承人———闻喜文化馆馆长支建康后,口头约定我刊"传承"版块要作"闻喜花馍"这一非遗项目,支馆长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对他的采访。但之后多次电话约访都没能成行,主要原因是近期闻喜县宣传口事务繁多,支建康常出差在外地无法分身。因定下专题后刊物的出刊时间不能随意改变,因此只能在国庆节休息期间对支建康作了电话采访。由于受访时间紧,所以在拨通了支建康的电话后,记者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7.
刘珍 《科学之友》2013,(11):30-3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河东闻喜裴氏家族。这个世族的发祥地,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家族自古就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 000余人。"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  相似文献   
8.
闻喜县生产玉米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成熟的栽培技术,而且效益较高,市场供不应求,适合闻喜县县情,提出应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玉米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加入WTO,小麦市场大开放流通格局的形成,将对我国小麦生产形成较大冲击。文章阐述了发展优势专用小麦在闻喜县得天独厚的优势,提出应该立足区域优势,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小麦品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专用小麦生产,提高小麦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闻喜县小麦生产质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真正要了解历史人物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各种各样的历史书写下,早已给他们贴上名目不一的标签,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盖棺论定"。翻检着这些标签,我们真能够知晓他们的人生吗?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个读儒家书成长的学者,但也精通道家的典籍,对易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是个诗赋名家,是中国古代"游仙诗"的鼻祖:他是个博物学家,曾经注释过的《尔雅》、《山海经》,现在还是权威的参考;他是个方术家、堪舆家,卜筮算命、查勘风水,效验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