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5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豇豆属3种植物染色体的核型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Giemsa染色法,对小豆、绿豆、豇豆3种豇豆属植物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公式均为2n=2x=22=18m 4sm.所不同的是小豆和绿豆两条sm染色体分别为第2、3对,而豇豆的sm染色体则为第2和第6对.按照Stebbins核型分类方法,细胞类型均为2B.3种植物的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针对豇豆花荚脱落率高的问题,通过摘叶摘荚等处理,探讨了源库关系改变对豇豆花荚脱落率、成荚率及产量的影响,并测定叶片的光谱参数、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盛荚期摘叶1/2的植株落花率最高,其他几种摘除叶荚处理的落花率都高于未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盛荚期进行不同程度的摘叶处理,摘叶程度越大,成荚率越低,反之,成荚率越高,产量的大小依次为对照>摘叶1/3>摘叶1/4>摘叶1/2。在盛荚期进行摘叶摘荚处理,豇豆的成荚率大小依次为摘叶1/4摘荚1/4>摘叶1/4摘荚1/3>摘叶1/3摘荚1/4>对照>摘叶1/3摘荚1/3,产量的大小依次为摘叶1/4摘荚1/4>对照>摘叶1/3摘荚1/4>摘叶1/4摘荚1/3>摘叶1/3摘荚1/3。回归分析显示:F_v/F_m可以用于监测豇豆的落花率的高低,其模型为落花率y1=97.77-58.21x1;F_v/F_m和PRI可用于监测成荚率,其模型为成荚率y2=4.06+68.03x_1+197.74x_2;叶绿素含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系数是1.295 4,落花率、成荚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系数是2.395 1、0.253 7,其模型为产量y3=4 268.13+253.52x_3-48.10x_4-5.50x_5。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豇豆萌芽期及幼苗期的耐湿性能,指导豇豆播种实践。方法在豇豆种子萌芽期及幼苗期分别进行淹水处理,研究不同时期豇豆种苗对缺氧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结果 (1)随着豇豆种子淹水时间延长,萌发率明显降低,在36 h后,成苗率为0,在幼苗期淹水处理,72 h仍无幼苗死亡,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明显;(2)淹水抑制豇豆幼苗生长,其中对根的伤害最大。结论豇豆萌芽期比幼苗期对淹水耐受能力低,种子萌动期涝害会严重影响萌发,导致烂种,因此选择播种土壤环境和雨后播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紫色花的豇豆品种为母本和白色花的豇豆为父本,杂交获得F_1代,再自交获得F_2代群体为实验材料,在豇豆盛花期进行田间调查,记录亲本及子代花色。统计分析表明,F_2代群体的豇豆花色有紫色花(母本类型)、白色花(父本类型)和浅紫色(中间类型),花色表现出性状分离。经χ~2检验,该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其遗传分离比率被修饰为12∶3∶1。豇豆花冠颜色遗传规律符合质量性状遗传特点,可能存在一对非等位基因P和W,P基因控制紫色花的形成,W基因控制白色花的形成。只要P存在,W所控制的白色花冠就不能表现出来,反之亦然。据此推断,基因P掩盖了另一对非等位显性基因W的表现,为显性上位效应。本研究探讨了豇豆亲本的花色在杂交后代中的变异,初步发现豇豆花色的遗传变异特点,以期对豇豆花色变异的遗传基础与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期在海南毒豇豆、广西的毒白菜之后,接着又发生了青岛的“问题韭菜”。由农药残留而引发的伤人事件接踵而至,成为继矿难、高房价和分配不公之后的社会顽疾。  相似文献   
7.
张百俊 《河南科技》1998,(2):11-11,13
豇豆的简易干制技术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张百俊我省广大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以自食为主的零星蔬菜栽培,其中豇豆是主栽品种之一。由于豇豆的采收期非常集中,若种植两架豆角,盛果期每天就可收获4-5公斤鲜豆角,往往因为一时吃不完造成烂菜,或因采收不及时使豆荚老化...  相似文献   
8.
松嫩平原西部有苏打盐碱化土地面积373万hm2,其中除了盐碱化草地与碱斑地、盐碱湿地、低洼易涝盐碱地外,约有25%的盐碱低产旱田[1]由于尚无更有效的盐碱化旱田改良利用方法,目前只能种植耐盐碱性较强、耗地力、低效益的向日葵,轻度盐碱地虽能种植甜菜、高梁、糜子及玉米等,但是产量和效益均较低。为此,试验采用本地区20m~30m深具有较好渗透性的微咸水(矿化度1g/L~3g/L)进行豇豆田淋洗灌溉[2-5],进一步探讨微咸水淋洗灌溉对豇豆产量和相关性状的影响,以提供盐碱化旱田改良及高效利用的方法和依据。图1,表2,参5。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集武汉市豇豆种植区豇豆枯萎病病株,经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获得菌株JKW-1、JKW-2和JKW-3,并对3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3个菌株均为致病的镰刀菌,其中菌株JKW-1和JKW-2菌落色泽为紫红色,JKW-3菌落色泽为白色,均能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但在菌落形态、产孢量、分生孢子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这3个菌株的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搜索和比对分析,根据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结合豇豆病株症状和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判定引起武汉市豇豆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  相似文献   
10.
豇豆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锈病目豇豆属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世界范围内豇豆的主要病害之一。豇豆锈病主要侵染豇豆叶片,严重时叶柄和种荚也会出现感病表型。豇豆锈病会引起豇豆减产并影响豇豆品质,对豇豆的生产影响较大。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豇豆锈病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病原菌生物学特征、病害流行、抗病资源鉴定与育种、抗病生理生化机制及抗锈病分子遗传学分析等,对今后豇豆锈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