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423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一 《长春大学学报》2002,12(3):64-65,68
押韵词在英语中极为丰富且富有活力。它具有音韵和谐悦耳、词形整齐对称、词性灵活多变、词义形象生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汉语》、《文选》乃至《大学语文》等教材中,许多注释未必科学准确,即使名家之注也常有不妥之处。要想确切读懂原文,需要多方探讨、综合研究,尤其要注意依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并结合古汉语词义的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3.
张军燕 《科技信息》2008,(14):234-234
目前对翻译单位的研究,已由原来的词和句转换到了篇章的整体角度。但是笔者根据自身翻译实践和教学经验认为,提高篇章意识的同时。仍需继续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注意每一个词义的确定及翻译。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阅读和翻译中,根据词汇的产生,选择及引申间的关系。按照语义演变的原则,重点例证了词义的选择与引井在不同语境和句子中的正确释义。有助于在英语阅读和翻译中更好地理解原。  相似文献   
5.
选择恰当的结课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6.
词是语言词汇的基本单位,探讨饿汉语中词与词义的异同,有助于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外语。不同民族的语言对词的意义的区分不同;词的意义是语言直接或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逻辑内容的,而功能则体现不同民族语言的不同习惯;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并不都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对应;词的搭配一方面受具体的语言决定,另一方面由词义决定,由于民族文化表达语言的手段不同,概念上相同的词却有不同的搭配;词受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出现了增新汰旧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运用模糊统计对10个持续时间词进行了初步研究,然后选出其中2个,让不同个性特征的男女被试对其赋值。结果表明:在时间词的估计值和估值范围上,A型行为类型者的赋值都小于B型行为类型者;低焦虑者的时间词的估值范围大于高焦虑者;在赋值特征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语言习惯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社会习惯、生活方式一在双语转换中将原语词义加以适当引申使之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从而使译文越过可译性障碍,化梗阻为通顺,是翻译常用的手段或方法  相似文献   
9.
外语学习者在词义认知过程中,当词义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对词义的认知不如像最初阶段那样稳步的提高,而是呈现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就是词义认知过程中的石化现象。石化现象对学习者认知词义形成了极强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从汉语词汇的意义、结构和交际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提出词汇与文化具有“融合关系”、“渗透关系”和“制约关系”。这些关系说明文化对词汇的理解、运用和规范有着很大的影响,重视文化因素对全面灵活地理解词汇的意义、深入细致地了解词汇的结构、准确扎实地掌握词汇的运用技巧大有裨益。每一语言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的内涵是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文化是这些词义产生、发展、衍变的关键。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表义的结构形式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特点,是它们形成了汉语词汇的构成规则。传统的伦理等级观念、约定俗成的民族表达习惯附加给词汇各种文化色彩的语用意义,这些多维的复合性文化使开放的词汇系统变得有序可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