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1.
袁枚《随园诗话》由论诗、采诗、记事三部分组成。论诗旨在倡导主真情、重个性、尚诗才的性灵说;采诗意在以创作实践印证性灵说理论;记事则多与诗坛创作相关,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趣。《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相似文献   
2.
苏轼以文为诗、以学为诗,自后山、易安以还,学界多有论述.但对其以文论诗、以学论诗的批评方法,却少有涉及.苏轼以文、学为批评,显然是出于他一贯的以文、学为诗的学术思维习惯和学术背景.他的以文、学为批评,集中体现在其对杜诗"诗史"品格批评上.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论诗诗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人物品评之风以及诗歌赠答之风是论诗诗发展的客观条件。此时的论诗诗虽然主要以论诗诗句的形式出现,但已经能较深入地探讨诗歌的审美特征,主要在于对强调诗歌的抒情作用以及关注诗歌"辞"与"意"的关系等方面。魏晋南北朝的论诗诗对唐代论诗诗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执信是清中叶山左著名诗人,也是“清初六大家”之一,历来为诗评家所关注。文章立足于郭绍虞等先生编辑的《万首论诗绝句》,从中稽查到评论赵执信的论诗绝句39首,代表了清人对赵执信诗歌及诗论的看法。因目前学界只重视各种诗话及序跋中对赵氏的评论,而对清人论诗诗资料鲜有涉及,文章特援引论诗绝句中的有关评说,以为学界参照。  相似文献   
5.
金元之际的诗学大家元好问,生当唐宋之后,探索诗歌继续发展之路,力图借鉴唐宋,折中唐宋,超越唐宋,创造沿自唐宋而不同于唐宋的具有新的时代风貌和美学特色的诗风,在唐宋诗之外,开辟诗歌发展的新路.要认识元好问这一诗学思想,需要清理和辨明一些问题,如:<论诗三十首>不代表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元好问论诗宗旨之"诚",其概念源于理学,归趣宋学;元好问论诗所谓的"以唐人为指归",反映的却是宋诗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6.
粤西士人尤其是清代粤西士人在诗学评论上多有放眼全国之举,如临桂况澄、藤县苏时学、灵川朱龄诸人都有论诗作品。粤西士人又多论本域诗人之作,能切合其身世概括其特点,最著名的如临桂廖鼎声《拙学论诗绝句》一百九十八首。古代粤西士人多有提出诗学理想者,如五代时七星山道士石仲元提出“象丽而言达”,平南袁钰(醴庭)提出“气平心自平”,苍梧钟琳提出显示真性灵,等。清末临桂词派“重、拙、大”的词学理论达全国最高水平。而从外籍士人在粤西创作的诗歌的“序”中,我们又可以看到粤西这片土地给予诗歌创作多么大的滋润。  相似文献   
7.
对全元文的整理过程,也是我们发现元文特色、总结元文发展规律、总体把握元文的过程。元代散文家多受程朱理学影响,一些著名作家或本身就是理学家,或与理学家有着师友渊源,所以元代散文理学气浓重,重道轻文现象突出,这也是元文为历代评论家们诟病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身处江南教书授徒的戴表元,却以其“清深雅洁”之文为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新风;其散文中颇为离经叛道的诗论,更使人耳目一新。本文谨从戴表元散文中表现的“宗唐得古”“性情说”“清言说”等诗论作一浅说,分析其对元代文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钱锺书有关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论诗标准的推断,依据了一个虚假的隐含前提:众人推崇杜诗都遵守一种标准——重视所谓“实”以及相联系的风格,并进而由此将这一标准推断为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论诗标准。这一推断似乎过于简单片面而让人生疑,因为钱氏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和回避了中唐以后文艺批评家在推尊杜诗的标准问题上,实际存有的差异性、冲突性和复杂性。同时,作为一位学贯古今、治学严谨的大学者,他为了证实其上述推断,强调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对诗和画的标准互为对立,在有关严羽和王士祯的论述中,竟然违背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史上的基本事实,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简单偏颇之处。而所有这些,又让人对其文章结论的学术严谨性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