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0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按照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来审视都市现实生活的时候,欲望化的都市景观所呈现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形貌和异化的人性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所以,他对都市景观的欲望化叙事就从最基本的人性——"色"和"食"作为切入点,色欲化的都市景观的纵情展露和都市食欲化的泛滥的精致描摹建构起他的独具特色的都市风景线。当然,莫言比较偏执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欲望化都市的文明形态和现代意识,使都市叙事呈现出斑驳陆离的多色调的景观。  相似文献   
2.
莫言以长篇出名,但事实上他的短篇小说艺术也极为精湛,除了《白狗秋千架》、《冰雪美人》、《倒立》等以表现人生和苦难等的名篇外,就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言,《木匠与狗》可以称得上是一篇难得的小说。形式产生意义,幽晦的人生哲理正是通过复杂多变的叙述来表现,而这种独特的方式正是使虚构变真实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檀香刑》蕴含有三种意识:原始的"由幻赏神"的巫术观念下产生的"人兽同体"、农耕文明孕育下的"人生如戏"、传统文化的"向根"观照。由此体现了莫言"大踏步撤退"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最后的莫言     
再过些日子,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将前往瑞典领奖,届时无疑将再次引起举世的关注。莫言的获奖圆了中国人的一个梦。中国其实与诺贝尔文学奖蛮有缘的。早在1938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以《大地》一作获奖。这部作品的素材就取自邻近我家乡的皖北宿县。几十年后的2000年,一位名叫高行健的法籍华裔作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从各方反应来看,这位高作家的获奖实在是没有什么公信力。直至来自山东高密的莫言众望所归地摘取今年的奖项。  相似文献   
5.
莫言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由文学事件向文化现象扩散过程中,满足了中国作家的渴望:当代文学走向成功,进而揭示作家成功的文化奥秘;满足了文学读者的期望:普通民众走进大师,进而展示文学大师的文化魅力;满足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而宣示崛起中国的文化形象,最终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诺奖来啦!莫言火了!国人愣了!莫言"狂喜中有一点惶惑",他的家人却出奇平静。芸芸国人可能与文学和阅读过于隔膜了,整体反应还不如对一起矿难给予的关注多。连文学圈的喝彩也稀疏无力,只有一些媒体在动情地欢呼,中国文学终于打破坚冰融入世界文学的主流,乘诺奖东风,文学创作的发展繁荣,足可期许!愿望是简单而美好的,但现实却是庞杂而纠结的,唯有透过现象探寻本质,方可避免雾里看花,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7.
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莫言的写作突破了当代文学的传统规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既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红高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与当时有关人物性格复杂性的理论探讨有着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当代典型理论的重要变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崩溃及其对于创作的影响。《红高粱》和“新历史小说”的潮流与20世纪50年代《红旗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强大规范构成了明显的对话关系,其“情欲化的历史”和“迷宫般的历史”鲜明地体现了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颠覆和重写。同时,《红高粱》的解读和“新历史小说”现象的命名与阐释本身也是一个在阐释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精神支柱渐趋萎软,人濒临“非人”的边界。本文试图以余占鳌野蛮强悍的个性、惊世骇俗的行为,来展现我们民族久被压抑的顽强的生命力,并唤起人们“本性”的回归,民族精神的振兴。  相似文献   
9.
由于作家莫言对习焉不察的非主流民间史所予以的深切关注 ,其创作历程也映现着他探寻神肖的历史真谛的自我心灵轨迹。其近作《檀香刑》 ,杂糅多种话语拆解了清王朝走向末路的那段历史。以檀香刑罚为纽结点 ,由政治、亲情与性爱交织着且无孔不入的权力之网中 ,各色人等都在多调的杂语中挣扎着又狂欢着。但文本终未逃循出使历史消平化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