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从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的视角出发,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四个英译本(朱纯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王椒升译本和李明译本)的及物性过程和主位进行了对比分析,用统计数字来说明哪个译本和原文的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最接近,为四个英译本的对比语篇分析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的视角,在一定程度弥补了从各个译文中人为地挑选出几个句子来进行分析时存在的主观性与随意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王晨婕 《科技信息》2010,(36):132-133
本文试从散文风格传递的角度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三个译本进行评述。在承认各家译作均为佳作的前提下,从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即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三方面出发窥视各家的得失成败。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荷塘月色》的主题意义作了探析,表明作者写作《荷塘月色》的目的所在。即借景抒情,对理想爱情的赞颂与思慕。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中语文课文《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众说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全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本文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篇课文反映了作者在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思想上的苦闷与彷徨,流露了逃避现实的情绪。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作品篇幅虽短却包含着极大的感情重量与丰富的艺术魅力。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表达丝丝缕缕绵密的情意,但又无斧凿之痕,雕镂之迹。由此可以看出作在修辞技巧上具有极高的功力。  相似文献   
6.
流霞茶山浦     
伯父在回到老家的第二年十月,就离开了我们。病重之际,他还念叨着等身体康复了再回到打工过十年的舟山群岛看看,看看他参与建设过的那块热土。伯父是1998年的时候到浙江舟山打工的,后来一直在一家工程公司工作,并一直做到了分包项目经理的岗位,他先后参与过舟山新城时代小区、绿岛小区、荷塘月色小区、桂花城小区、邦泰城等小区和部分行政办公楼的工程施工。每次家里给他打电话,他总是说,在工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运用了《周易》的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意、象等美学范畴,充分表现了变化之美、中和之美、阴柔之美,该文作者在研究古典文学过程中,面对社会现实矛盾,主动接受着儒家人格自律观的影响,《荷塘月色》再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8.
1927年7月,朱自清发表了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描写: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  相似文献   
9.
罗锦旻 《科技信息》2010,(2):165-16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清华园写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著名散文。文中流露出的孤独情绪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这里引起笔者注意并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孤独缘何而生?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类生存的这一必然矛盾,是决定"孤独"产生的根本原因。朱先生写《荷》文时,便陷入了人生负担过重的生存境况。其二,"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社会变革又给他带来了选择的彷徨。朱先生的"烦闷"和"孤独"是来自于人的"个性"与"社会性"这一无可避免的矛盾。以朱先生的个性来说只有到大自然的宁静中去感受独处之妙处和孤独的趣味,品读《荷》文最为重要的不在于索解郁闷、孤独的原因,而在于其消解方式以及在消解中表露出来的作者性格素养、人生追求甚至是人生矛盾。以此来培养欣赏者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  相似文献   
10.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个重要的特征,翻译正是建立在语篇而不是字、词上,因此翻译也需要具备这两种特征。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的角度对朱纯深和杨宪益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进行对比研究,从这两方面对译文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因属于不同语言体系,而必须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衔接和连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