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蒋朝群 《科技信息》2009,(30):I0122-I0122
考察茅盾的文学实践可以发现,他在内心深处将革命文学奉为圭臬,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并且在小说创作中自觉地向此目标靠拢。茅盾善于选取时代潮流中的女性作为革命理念的载体,其小说创作的脉络又表明作者试图通过女身来表达自己头脑中的革命理性秩序。然而其文本中新女性生存意义却面临被革命消解的处境,各种声音在作家脑海中宣泄自我,女性个体生命逻辑与作家主观愿望、潜意识交锋冲撞,使得其女性书写与革命话语呈现交错渗透、错综复杂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社会政治的主题不等于“政治命题”,源于生活的典型化创造不能视为“图解”,人物形象的本质概括不能指责为“概念化”。茅盾小说是从生活中提炼题材、创造典型的成功范例,其经济视角显示了革命现实主义大师的功力,并非“图解政治命题”、“单纯的政治视角和机械的阶级论观点”。对茅盾小说创作内容的贬斥,以及对建国前后我国“史诗品格”长篇小说成就的否定,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生时,寓言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也呈现了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并在后期成为中国自先秦寓言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本文全面观照了20世纪的中国寓言文学,表述了它的作家,作品、年代爰寓言的基本性状,认为这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很有成就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茅盾是五四时期影响较大的理论批评家,他写了大量的外国文学评论文章,为中国读者介绍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思潮流派,开拓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茅盾先生的笔触不仅涉及到小说、神话、文艺评论等,还涉及到寓言.茅盾先生寓言实践的三个阶段,对中国现代寓言文学的兴起、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和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早在三十年代,茅盾就曾将《离骚)和《神曲》并提.这两部作品确实有许多方面相似.本文试图探索一下两者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两位文坛巨擘间的忘年交与文字之交长达半个世纪而能真挚诚信,弥久弥笃,历经战乱危难,仍能携扶撑持、相濡以沫,盖缘于其共同的革命信念与人民事业,共有的时代使命感与历史责任心。这种友谊,基础牢固,内涵丰富。这一切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具永久性的人文精神。故能垂危于当今社会,特别是当代文坛。这笔精神文明遗产弥足珍贵,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薪火相传,使之永远绵延,常盛不衰。  相似文献   
9.
余铮 《科技咨询导报》2008,(12):177-177
茅盾在创作中成功地塑造了以静女士、方太太等为代表的具有传统美质的女性形象。他在对传统女性形象的描写中,对女性的态度是微妙的,一方面对女性的爱怜,对她们的命运的关心,希望为她们找到一条适合的生存之路;另一方面传统的男权文化价值观念在他心底的深深积淀,使他无法跨越这历史因袭的巨大障碍。因此,他在作品中不时的陷入矛盾的境地,一面去凭借现代意识去消解一些男权观念,一面又显示了他的传统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0.
1933年7月,由茅盾作为隐形主编的《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它在国民党严密的文化控制下发展成长起来,在血雨腥风中不屈不挠,艰难地走过了五个年头,是新文学史上继《小说月报》之后、抗战之前寿命最长的大型文学刊物。茅盾拥有独特的批评观,他将编辑策略中的"名人效应"与"陌生效应"巧妙地结合起来,团结了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成就了一批文坛新秀,使《文学》月刊成为30年代文学史上的"明星"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