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3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龙场的经历和宸濠忠泰之变是王阳明人生经历中的两件大事,王阳明的思想在这两次事件之后都发生了变化:龙场悟道后,阳明开始发展自己独立的心学思想;宸濠忠泰之变后,阳明"始揭良知之教"。这两次事件对于阳明来说都可以看作是"生死考验",而在这样的"生死考验"之后,阳明均实现了某种意义的"道德觉悟",这一顺序似与一般人的理解不同。分析生死考验对于阳明思想发展的意义,从阳明对生死问题的理解上来看阳明的学术发展,尤其是从这一问题入手,丰富对阳明"良知"的理解,即阳明的"良知"实包含德性之外的丰富内容。对于儒者阳明,并不存在独立于道德问题的生死问题,阳明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内化于其道德修养之中的,对于生死的超越,是阳明道德觉悟的契机,也是道德觉悟的直接体征。  相似文献   
2.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延伸,“科玄”论战的主题由新旧文化的核心范畴良知与科学之争得以确定.玄学派试图通过划界方式,主动将“知”划归科学,以图保留良知之“良”(仁)性.这个策略一方面背离了仁知统一的儒家良知传统,使良知失去了“知”这个根基.另一方面,科学派趁势追击,以理智破除直觉、情感,以因果律破除自由意志,以科学之知破除良知之“良”(仁)性,从而使良知既失“知”性也失“良”(仁)性,良知彻底破产.如何在科学时代重建新良知,这无疑是科学与良知之争给中国哲学界留下的难题与重要理论财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诗意研究角度观照大庆业余诗人乔守山的创作,从而透视艺术家的良知与责任感在诗意关怀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由于阳明心学的“致良知”说在逻辑上存在内在的矛盾,以至于人们难以对“致良知”有一致的理解和把握,王阳明经过不断探索而启动的王学讲会活动是其实现“致良知”目标的合乎逻辑的选择,可以视为阳明“致良知”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阳明心学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一种理论学说的内在逻辑矛盾是难以依赖一种学术思想交流和社会交往的外在形式来化解的调和的,江右王门学派所开展的王学讲会活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阳明心学无可避免走向自己的末路。  相似文献   
5.
为免遭误解,笔者必须首先声明:本文无意否认或教唆他人否认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为所有或几乎所有的人们认同”之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对中国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内在精神有着深刻独特的解析,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强大冲击,他继续执守儒家心性论的立场,通过对“心性本体”的重新诠释,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保住这一本体,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但他的“良知坎陷说”最终并没有真正跳出传统儒家道德中心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论低碳生活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生活是通过降低、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碳(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低耗能、低开支、低污染目标的新兴生活方式,它的提出是人类理性反思的结果。低碳生活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态正义是低碳生活的伦理依据;第二,生态消费是低碳生活的伦理诉求;第三,生态良知是低碳生活的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8.
晚明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修身日记,这和阳明学有较强联系。阳明学内部、士人社群在中晚明出现新变化:第一,阳明的“良知”属于形而上学部分,落实到现实层面需要外在形式加以表达。第二,阳明学的心一元论引起“道德严格主义”的倾向,儒者也需借助具体手段修习。第三,儒者本身有互相规过的传统,再加上中晚明士人群体意识觉醒,儒者组织大量的讲会、省过会。上述原因促使阳明后学积极采用修身日记。修身日记的使用,也促进阳明后学道德的精进。  相似文献   
9.
主流理学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天道性命上面,"天道"是形而上学的语汇."性命"则是心性论的语汇,理学思想中的形上学命题大抵是心性论的延伸,两相比较之下,心性论的问题更为根本.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其心性论思想来自<孟子>,这样的溯源有文献及哲学理据的双重理由.但笔者认为理学家从<孟子>处借得诠释的正当性时.事实上已作了语义的转换工作.孟子的"性善"与"良知"两个核心概念原本只是纯粹的心性论语汇,理学家将它们扩充到形而上学去.天道性命因此相贯通.理学家的解释有哲学的理由.它可释为原语词蕴义之朗现.但这种朗现也可视为跳跃,其内涵已非原始语义所能拘束.  相似文献   
10.
司法公正是司法良知的最直接体现,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很多,司法自由裁量权作为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出发,指出该权力存在的必要和缺陷,并提出了一套自由裁量权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