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世界理论在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但他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并不是前后一致的。他早期基本上是在综合胡塞尔和许茨生活世界理论基础上而形成自己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解,而他后期的社会批判理论则奠基在语言学转向后的生活世界理论基础之上。由于这一语言学转向,与其早期社会批判理论相比,他后期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形式上更趋合理,在内容上更深刻,在批判的同时还形成了自己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理论。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是第一个用"现象学"来表示一种严格规定的哲学理论和思想方法的哲学家。现象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现象"的学说。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实事本身",即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把所有哲学概念回溯到它们在直观中的最初源泉上去,把认识的客体限定为具有绝对"自身被给予性"的对象,否定认识超越的可靠性,彻彻底底地将研究范围严格限定在绝对内在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论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如果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其哲学思想,这就是“意向性”。意向性是纯粹意识的本质特性。由于胡塞尔思想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他对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分析是不同的。在《逻辑研究》时期,其结构为:意向行为——意向内容——对象;在先验现象学时期,其结构为:意向作用——意向对象,而与此相应的另一种表述则为:自我——我思——所思。本文对其不同时期的意识结构分析及其特定用语的特定内涵、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作出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主要以胡塞尔的《小观念》为主,初步分析了现象学的哲学含义。  相似文献   
5.
在意动心理学派中,布伦塔诺提出了内知觉理论,在与内部观察的区分中,确立了人文科学心理学路线的方法论方向。但内知觉与外知觉的区分仍隐含有笛卡尔、洛克的二元论遗产。他的学生胡塞尔对此进行了改进。胡塞尔从显现入手,归谬出内知觉与外知觉并置的矛盾。接下来,他对显现进行澄清,区分出意动、显现对象和实项内容。这样,认识就从内外之分转向了对于对象的认识,在其中存在着相即和不相即的区别。由此,所有的研究都需要从现象入手,从而对意动心理学的方法论做出了重要的推进。胡塞尔的这项工作在今天的研究中仍得到回应。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在他的《逻辑研究》第二卷的"第一项研究"中,对意义与表达、表达与标志等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语言哲学和意义理论实行解构的基本策略,就是通过对胡塞尔所作的一系列本质性区分中所包含的内在矛盾的揭示,达到对这一系列区分的有效性及作为其前提和预设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在场形而上学原则进行瓦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在其学术生涯初期从事的是算术哲学的研究。这项研究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对算术的基本概念数进行描述心理学的分析,另一是对算术符号和运算进行逻辑澄清。在解决这两个任务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难题,即如何澄清虚数和一般算术的合法性,这个问题又迫使他思考形式之物的地位以及与心理之物的关系问题,并最终使他转向了对逻辑学以及现象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克服自然态度,胡塞尔提出了先验还原的方法,并将本质还原包含其中。正是先验还原帮助我们理解了意识的绝对给予,即内在性。然而,意识的绝对给予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超越性的取消。因而有必要区分现象学的超越-内在和心理学的超越-内在。胡塞尔对于noesis-noema的界定体现出他在克服朴素实在论的同时,也试图回避形而上学唯心论。而noesis与noema的区分也指向了另一种对于内在中的超越的可能的理解:意向性。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经历了由强调“使某物显现”到强调“对象构造”的发展过程,这是意向性构成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实质是方法论的创新。它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转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哥德尔与胡塞尔的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德尔(Kurt Godel)自1959年起开始系统研读胡塞尔(Edmund Husserl)哲学并曾给予高度评价,晚年他还向逻辑学家们推荐胡塞尔的著作.本文试图从新近公布的哥德尔手稿所提供的线索,探索哥德尔与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共鸣之处以及所以产生共鸣的根源.期望由此出发更深层地理解哥德尔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并粗略地对哥德尔思想在20世纪西方哲学视阈中的地位给出某些理论评价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