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接上期)上面提到的非定居移住民,是指从福建及浙江省南部的台州府等地流入奉化县山区的人,即所谓的“棚民”。在位于忠义乡以西的剡源乡,可以见到如下的记事 。剡源向乏水患,亦无劫案。自嘉庆初,闽、台(福建省与浙江省台州府———引用者)棚民相率来剡〔源乡〕,种靛青、种苞芦,日辟日广。如牛山之濯濯水,无所蓄迨。〔嘉庆〕末年,大雨连旬,山水骤注于溪,溪不能容,遂漂没田畴无算。……比年仙居、黄岩无业贫民偕来工作,寓居山厂,一不得食,抢劫之案,层见叠出。由此来看,自嘉庆初年( 1 8世纪末)以降,福建等地的棚民、浙江南部的贫民流入该地山…  相似文献   
3.
皖南传统聚落的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景观生态的视角,对皖南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以及巷道空间、单体建筑形态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对当代建筑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徐霞客对西南民族聚落地理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民族地理学的角度,以徐霞客晚年对西南地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考察资料为依据,从聚落的数量、名称、形态、规模、内部结构、聚落景观与建筑、聚落与集市等多个层面,系统地揭示了徐霞客对西南民族聚落考察的贡献,以及他在考察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划分为河谷平原型、坡麓台地型、支毛沟型及墚峁坡型等4种类型.论述了乡村聚落具有规模小、密度小、分布不均匀,沿树枝状水系递减,大多有向阳、向路、向沟等特点.分析了聚落用地情况,其中院落用地较大,占聚落总用地的41.8%-58.6%,人口密度大的绥德、米脂地区,户均聚落占地较少(391m^2),而人口密度小的榆阳区户均聚落占地较多(498m^2);乡村聚落实际占地比一般统计数字大47.8%,同时聚落用地数量在不断增大,并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  相似文献   
6.
以明前中期大同府为例,研究农牧交错带军事性聚落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素。利用历史文献整理、统计学、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时间分布上,大同府出现了两个军事性聚落发展的高峰期;空间分布上,这些军事性聚落主要分布在大同府的西北、北部和东北部河谷和盆地地区。从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来看,水源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地形地貌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军事环境是影响聚落时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衡量居住区项目改造方案的可持续性,对改造方案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方法运用ANP网络分析法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陕西省特有的下沉式窑居聚落项目进行评估分析,以选择最优的改造方案。结果保护性项目改造方案对于窑居聚落的发展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结论 ANP网络分析法可以克服其他评价方法所难于克服的一致性问题,使得决策结果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
陈永林 《江西科学》2012,30(6):834-837
阐述了文化认同与重构的概念,以赣南客家聚落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文化认同的缺失及其根源,探讨了文化景观的地方性重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我国聚落基本生境模式的形成依据及特征,并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形成这一模式的生态机制在于生态系统边缘地带的边际效应,我国聚落形成发展的实质在于不断地开发利用边缘地带的边际优势。  相似文献   
10.
追溯小城镇的形成,多由路边聚落发展而来.过境公路承担着多重任务,具有多重功能:首先小城镇过境公路,是更大区域交通线的组成部分,其等级较高,多为国家级或省级交通干线,沟通诸区域间的联系,这些交通线是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小城镇的空间及经济的发展多依赖这些公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