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湖凹陷花港组盖层具有砂泥岩交互式发育特征,而与泥岩伴生的砂岩类盖层的油气封闭作用研究较少。采用岩芯、镜下观察及压汞等分析方法,对砂泥岩交互式盖层中的砂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盖层中的砂岩可作为有效盖层,砂岩类盖层早期受沉积环境控制,含有较多的泥质而导致早期压实作用较强,加之晚期的黏土矿物转换及胶结物的发育,具备形成良好盖层的条件。在不同地区进行砂岩盖层有效性研究时应以沉积环境为基础,针对不同类型的砂岩进行成岩作用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砂岩样品进行实验分析以明确砂岩盖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该文采用原子层沉积在Si/SiO2/TiN基底上制备了20 nm Hf0.5Zr0.5O2 (HZO)薄膜,并分别以TiN和Cu为盖层构筑了HZO铁电电容器掠入射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TiN和Cu作为盖层的HZO薄膜都具有明显的正交相系统比较研究了Cu和TiN盖层对HZO薄膜的铁电、漏电和可靠性的影响极化 电压测试表明,TiN和Cu为盖层的HZO薄膜在±4 V扫描电压下,剩余极化强度 (2Pr) 值分别为40.4 μC/cm2和21.2 μC/cm2相应的矫顽电压分别为+1.7 V和+2.0 V极化疲劳与保持特性测试表明,在经过2.3×108循环次数后,以TiN和Cu为盖层的HZO薄膜的2Pr值分别衰减了39.7%和45.6%经过1.3×104 s保持测试,TiN和Cu盖层的HZO薄膜的2Pr值从初始34.4 μC/cm2和17.1 μC/cm2分别下降到了22.6 μC/cm2和1.6 μC/cm2上述结果说明,金属盖层是影响HZO铁电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盖层的功函数、热膨胀系数、界面缺陷和界面介电层都是导致HZO薄膜铁电性差异的可能机制该文工作对于进一步理解HZO铁电性起源和影响机制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将有助于发展未来高性能的HZO铁电存储器和负电容晶体管  相似文献   
3.
通过统计钻井数据得到,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泥岩盖层主要发育于H1^6、H1^5、H1^4小层,其底部分别发育的3套区域分布的泥岩盖层是其天然气的主要封盖层。由盖层厚度与源断裂断距大小比较可以得到,3套区域分布的泥岩盖层多处被错开,形成多处逸散窗口,天然气只能在源断裂之间未被错开的H1^6、H1^5和H1^4三套泥岩盖层之下被保存下来,如果圈闭发育便可以聚集成藏,否则天然气将会继续沿逸散窗口运移散失。通过比较盖层所能封闭住的最大气柱高度与圈闭幅度大小可麟得到,3套区域分布的泥岩盖层所能封闲住的最大气柱高度远大于圈闭构造幅度,可以封盖住进入圈闭中的天然气。通过冒前天然气显示井与盖层之间时空分布关系研究得到,3套区域分布的泥岩盖层空间分布控制着天然气聚集层位和平面上的分布部位,其形成时期与嫩一、二段源岩大量排气期较好地匹配,有利于天然气在黑帝庙油层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4.
罗艳  倪四道  曾祥方  谢军  陈颙  龙锋 《科学通报》2011,56(2):147-152
一般而言只有结晶基底才有足够的强度积累大量的应变能然后突然释放形成破坏性地震, 而沉积盖层则由于富含孔隙、流体因此较软弱而不能积累足够的能量形成大的地震. 而2010 年1 月31 日在遂宁-潼南交界处一次M5.0 破坏性地震, 多数台站记录短周期面波(Rg)发育, 显示出浅震的特征. 通过拟合短周期面波和较长周期面波的相对幅度, 拟合远震深度震相pP, sP 波形, 确定该地震深度约为(2±1.5) km, 因此该地震发生在厚达6 km 的沉积盖层之内. 虽然文献中有古生代沉积岩中发生4 级地震的报道, 但是中生代沉积盖层中发生高达5级地震的案例尚无报道. 此次地震给破坏性地震的孕育机理研究提供了罕见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是胜利油田的主要产油气层段之一,也是今后进一步进行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主力目的层位。本文从上第三系储层的类型及其展布规律、岩性、储集物性、微观孔隙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天然气储层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天然气藏的形成条件及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天然气对储层储集物性的要求比石油更具广泛性;天然气藏的形成除必须具备一定的储层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受控于生成运移条件、盖层条件及一定构造背景等。  相似文献   
6.
措勤盆地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措勤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的特征,剖析各油气系统的发展演化历史,对该盆地的油气远景进行预测。本区下白垩统川巴组的泥质岩,多巴组和郎山组的碳酸盐岩是有效烃源岩;川巴组的砂岩,多巴组的砂岩和碳酸盐岩以及郎山组的碳酸盐岩是主要的储集层;川巴组的泥质岩为局部盖局,多巴组和郎山组的碳酸盐岩是区域盖层。燕山晚期运动为本区的油气聚集提供了有效的圈闭。本区共划分了7个油气系统。根据盆地模拟结果综合分析表明:措勤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区是洞错-阿苏地区,该区的K1ch-K1ch(!)油气系统是最有利的系统;其次是马窖-门当日阿次地区,该区以K1ch-k1ch(?)油气系统最有利;油气远景最差的地区是色卡错-麻米错地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统计中国45个大气田盖层封闭特征,利用所建立的盖层封气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对盖层的封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研究了大气田形成所需的盖层条件。研究发现,中国45个大气田盖层的厚度小于200m,排替压力10~15MPa,气藏压力系数1.0~1.2,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参数0.8~1.0,具有较强的盖层封气能力。盖层封气能力综合评价参数与天然气地质储量之间成正比关系,即盖层封气能力综合评价参数越大,气田地质储量越大;反之则越小。大气田形成所需要盖层条件是盖层封气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大于或等于0.09。  相似文献   
8.
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研究水平和钻探成功率,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基础问题,从油气成藏的观点出发,结合区域地质勘探成果,在分析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所需的物源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运移方式的基础上,得到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广义自生自储、短距运移成藏模式.并对其勘探远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指出了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研究成果对木里地区乃至整个高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及其他成藏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基础上,采用叠合分析方法,对中浅层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空间配置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南堡凹陷中浅层是由油源断裂沟通的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空间配置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①断层和油源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平面范围;②断层与盖层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深度范围;③断层与砂体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层位;④断层与圈闭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部位。  相似文献   
10.
秦岭佛坪穹隆盖层岩系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佛坪穹隆盖层岩系主要由晚震旦—晚古生代地层组成,呈变质程度不等的变质岩产出,构成以佛坪基底杂岩为核心的中心式递增变质带。认为该岩系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与穹隆核部基底杂岩以剪切带或断层接触,其原岩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Z2-Pz1)和秦岭微板块内的陆表海(Pz2)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