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昌龄开元年间初仁宦迹,史料记载语焉不详,今人考订又多分歧。通过对唐代选举制度及相关诗文钩稽,辩证,对王昌龄这段经历予以考订,昌龄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通过关试进入守选,曾于当年五月参加制举而来中,开元十九年与二十二年两中宏词,分别被授予校书郎和汜水尉,而后职是开元二十三年春授的。  相似文献   
2.
诗家夫子王晶龄笔下的七言绝句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笔认为,以“愁”为情感基调构筑诗篇是王昌龄之擅长。本旨在通过赏析诗人有关“愁情”的七绝,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巧夺天工的意境营造手法,并从“边愁”、“春愁”和“离愁”三方面分类评述。  相似文献   
3.
王昌龄的妇女诗主要描写了三种女性:宫女、贵族妇女、民间女子。宫女诗多表现望君幸临和羡艳受宠的情绪;贵族妇女诗概括了女子的现实命运;民间女子诗多表现自由、欢快的感受。场景描写、民歌艺术是王昌龄塑造妇女形象的主要手段。王昌龄大致以宫女诗寄寓个人情怀,以贵族妇女诗传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民间女子诗表现诗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评析镇江和洪江有关王昌龄诗之芙蓉楼在哪里的不同说法,断定王昌龄诗之芙蓉楼在润州。镇江、洪江两市应当摆正两座芙蓉楼的位置,才能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5.
王遐弟 《科技信息》2010,(2):204-206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他的送别诗在情境创设及选取物象上既沿袭了古人的大众题材又推陈出新,着力挖掘生活中的一些物象,将其附着上自己的感情,更加贴切地表达了分别之苦和离别之痛;在艺术手法上复杂多样,但紧紧围绕"情"、"景"这两个主题,要么融情入景,要么以景写情,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王昌龄的送别诗,风格黯然却不低沉,哀婉却不低调,忧郁中暗含激情。  相似文献   
6.
芙蓉楼座落在沅、舞水汇流之处的洪江黔城,为古典园林建筑,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据传,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今黔阳)尉后,曾建芙蓉楼,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  相似文献   
7.
李白、王昌龄两人宫怨诗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借宫怨抒发自己的感慨.同时又存在很大差异,王昌龄宫怨诗的艺术风格是含蓄的,李白诗则倾向于直抒胸臆;李白宫怨诗多采用代言体,而王昌龄则通过塑造幽囚宫女的形象,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要表达的感情.前者注重声音方面,后者则侧重画面效果,这跟他们各自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浅论王昌龄七绝诗中月亮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王昌龄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在于把七绝创作与意象经营融为一体,成功地在七绝中运用了意象、意境学说。而王昌龄七绝中最成功的意象则是“月亮”。文章分析了边塞诗、宫怨诗、送别诗中的月亮意象,认为征人月因包含深沉悠远的历史内涵而显得悲壮空旷,宫人月因体现幽愁哀怨的宫女情而显得凄冷孤寂,友人月因寄托真挚深厚的友人情谊而显得真挚旷达。因此王昌龄创造出的以月亮为中心意象的“意境”,拓深了诗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诗家夫子王昌龄笔下的七言绝句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笔者认为,以"愁"为情感基调构筑诗篇是王昌龄之擅长.本文旨在通过赏析诗人有关"愁情"的七绝,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巧夺天工的意境营造手法,并从"边愁"、"春愁"和"离愁"三方面分类评述.  相似文献   
10.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对当时边塞战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他的边塞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对当时边塞战争的态度。青年时代漫游边关,慷慨激昂,热情讴歌、积极支持保卫边关的战争;深入了解边塞和戍边士卒的现实情况后,他开始厌倦没完没了的开边战争;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他对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了更深的认识,到晚年他更是明确反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扩边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