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9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云南较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的佤族,没有文字,刻木纪事,那么,千百年来佤族的历史和文化靠什么来延续和传承。通过佤族典型的文化特质司岗里神话和木鼓文化,来探讨佤族文化传承的方式,那就是深植于民间,存在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歌谣。正是歌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无文字民族文化信息这种神秘文化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右江军民通过音乐手段来推广革命道理,创作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红色歌谣.他们用流行的革命歌曲、民歌、民谣等形式在圩场、会议、学校通过教唱、对歌、演唱、传唱的方式控拆黑暗社会、发动民众,讴歌农民运动及战斗生活,赞美苏维埃建设,表达了右江民众热爱党、热爱红军和积极参加革命的朴素情感,具有明显的革命教育和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3.
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歌谣征集运动,知识分子开始大规模研究歌谣,关注民俗,借用民间文学和民俗,在学术的历史想象和文学的建构中构筑新型的国家秩序.然而,随着朱自清、周作人等知识分子对民众的文学和国民性的深入思考,他们对民间的矛盾态度越来越深刻.  相似文献   
4.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适应革命的需要,曾产生了一种新的民歌样式,红色歌谣。这些歌谣具有自己的独特气质:具有革命性、战斗性和思想的先进性,以及鲜明的民族性和富有地方特色等。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具有思想启蒙和教化作用;具有鼓舞红军革命斗志的功能及瓦解敌军思想的功效。珍视和传承湘西红色歌谣,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的迫切需求,我们要传承好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通过临潼歌谣与临潼方言关系的分析,阐明临潼民间歌谣和临潼方言之问存在的内在联系,认为临潼歌谣的研究必须与临潼方言土语的研究结合,才能揭示临潼歌谣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6.
不同语言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民族心理。从“黑”、“白”颜色词构成的熟语中渗透的语言世界图景看俄汉民族色彩个性特点,能更好地理解俄汉民族各具特色的东西方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壮族民间歌谣种类繁多,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丰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蕴含着深厚的伦理:恙蕴,成为了承载壮族伦理思想的重要文学载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壮族地区道德传播和文化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吹牛皮     
正熟语是口语化的习惯用语,它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短小精悍,生动形象,通俗灵活,或褒或贬,亦庄亦谐,在汉语的使用中十分普遍。它不仅在口语中使用,在多种文体的写作中也均有使用,因此对小学生来讲,了解一些熟语是很有必要的。瞧,四年级小学生乔乔木就因为不了解熟语的来源和运用闹了不少笑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乔乔木和多斯丘的熟语世界吧——放学了,乔乔木、多斯丘和李小飞等几个同学一起回家。不知道是谁先提到了"力气大小"这个话题。乔乔木说:"在咱们班,我的力气最大,我一只手就能把课桌拎起来。"  相似文献   
9.
金冉 《科技信息》2010,(12):I0276-I0276
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深入人心,需要输入更多的"红色歌谣"这一新鲜血液。从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漫漫二万五千里的艰苦长征再到红色政权的完全巩固,期间传唱红色精神,发扬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自觉自省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于新时代青少年道德素养的提高和传承人类文明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海》是一种古老的歌谣,从春秋至明清,一直流传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存续时间之久,为音乐史上所罕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察,可以确定它是一种形式非常古老的船歌,内容以即兴发挥为主,以扣打船舷作为节拍,声调激昂慷慨,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