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18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特色之一就是音乐作品中具有文人音乐气质,它是以文人音乐文化为内涵的音乐艺术。  相似文献   
2.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其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悲秋意识与中国抒情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二者的结合,密切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心态。悲秋意识对中国抒情文学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决定了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人们早已普遍认识到苏轼的文学创作给后世寂寞的文人所带来的长时间欣喜,然而,学术界却并未像我们认识苏轼的文学成就一样去正确估价其丰富而深刻的创作思想,他所提供的原创性文艺理论资源也未得到有效利用。这种状况,无论对于苏轼本人抑或对于后世读者,都是不公正的。从现代写作学的角度观察,不难发现,苏轼在其一系列诗词文章特别是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艺创作思想。主要包括作家修养论、创作目的论、艺术构思论、文本和谐论、作品风格论。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台湾,中国文人传统的精神活动空间已被现代化进程侵蚀殆尽。高阳却以历史小说为工具,力图保有一份文人传统的优雅、闲适情致并争取社会的认同。他的历史小说既迎合大众猎奇心理,又加以合理化修正和雅化处理,其作品对传统与现代、通俗与高雅的调适为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书信体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重要的文论形式。明代文人书信体文论数量多,内容涉及面广,问题意识突出,形式灵活多变,成为明代众多文学流派传播文学观点的重要途径。对明代文人书信体文论的探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从唐代士妓之恋传奇与关汉卿的士妓之恋杂剧的比较入手,分析了元代儒生的社会地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软弱自卑的形象性格特征,从而窥视出有元一代文人的心理和追求,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文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六朝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位置,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时代特征,纵观六朝诗歌,我们很明显地觉察到其浓郁的政治色彩和极鲜明的玄佛色彩。群雄割据,相互征伐,朝代更迭频繁,政治和疆域都极不统一。由于常年的战乱和党锢,导致此时的诗歌创作与政治联系紧密,文人或施展抱负为所依附的政权效力,或畏惧权势逃避灾祸而满口玄远之辞,或遵循佛理寻求现世的享乐,又因此时思想的自由使得六朝诗歌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显示出别具一格时代风貌,为我国诗歌史上展现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封丹 《科技智囊》2012,(6):70-72
最近,一套名为《传家宝》的线装书,在朋友间口口相传、争先抢阅,其如家常对话般的语言,质朴直白、情深义切,是人生的良言、亦是生活的百科。作者为清代文人石成金,他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  相似文献   
9.
汉诗作为与唐人交往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古代东亚国家国际化程度和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古代东亚文化圈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El本汉诗起源于七世纪中期,通过吟咏汉诗,中日文人们能够进行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抽象的意境交流,展示出东亚文人的文化共性。.  相似文献   
10.
汉代文人在五言诗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晋宋时期,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典范,西晋陆机,东晋陶渊明,宋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和风格的拟古诗.与汉代文人五言诗相比,这些拟古诗虽然也渗透着感于乱世的时代精神,保存了"古诗"凄美哀伤的风貌,沿用了原作中典型的诗歌意象和比兴的创作手法,但也显露出了晋宋文学由"情的自觉"到自发式"情志结合"、语言风格由"俗"渐"雅"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