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中叶荆襄流民运动与三峡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中叶两次荆襄流民起义打乱了川楚陕豫四省社会秩序,石龙率领的义军转战三峡地区,攻占巫山、大昌县城,杀夔州通判王祯,取得辉煌胜利。明朝派员抚治流民,郧阳府的设置,完善了区域社会管理体制;山区经济的开发,促进了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人行乞     
古代文人落魄起来,只能跟流民一样行乞,是乞讨的乞,不是行窃的窃。饿到行窃就难看了,只有孔乙己的窃书者不为偷才稍显风雅一点。文人行乞的不少,徐文长、唐伯虎都是。文人好象很容易落魄,不会八面玲珑,又不屑于经商,见到当官的还把脑袋瓜子抬得高高的,这样下去哪有好日子过?老早的孔子蓬头垢面坐在  相似文献   
3.
近代淮北地区流民现象严重,学界已从灾荒和战乱等角度给予了原因分析,但对人口压力因素却鲜有问津。笔者认为人口压力是造成近代淮北流民多发的一个原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劣使该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人口压力,并且与本地流民产生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方政府盘剥过重,使得这一时期流民问题日益突出。荆襄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大量流民纷纷涌向这一地区。外来流民的到来促进了荆襄山区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初步改变了当地原来的落后面貌,但同时也对荆襄地区的社会秩序形成了巨大冲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上,流民的定义繁杂,有狭义、广义之分。《中文大词典》称”因穷困转徙于外之人民”。《辞海》言流民是“因自然灾害或因战而流落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一般来说。“流”是指流动。移动的意思,“民”是指人民,社会下层之人。最早的“流民”一词是最早见于《管子》一书。因此,总的慨括来讲,流民是指因饥荒年岁或战祸而流落他乡,丧失土地无所依归四处求乞的农民。流民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民国时期流民出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明了郧阳抚治历史阶段划分的理由与相关事件:总体可分为暂设阶段和定设阶段两部分;而按照郧阳抚治面对的主要任务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时期:郧阳抚治暂设阶段与“第一次治乱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第二次治乱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和平发展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第三次治乱时期”。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由于资本主义入侵、战乱、灾荒等原因,产生了大量流民流民入城对近代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方面,使近代城市人口规模迅速上升,为城市的工商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劳动力,改变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使失业人口剧增,城市市民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人居环境恶化,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人口职业结构出现畸形,城市功能受到很大影响,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宋代,由于天灾人祸造成农业流民大量涌现.两宋统治者为了安定社会,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采用提供和举贷生产资料、保护流民田产、免除赋役等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用优惠的经济政策诱导农民与土地相结合,投身农业生产,并取得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自古乃文化之乡,而水患、蝗灾、战乱导致的十年九荒,迫使人们身背花鼓流离失所。花鼓表演成为流民觅食乞钱的手段之一。作为淮河流域文化孕育出的民间艺术,花鼓灯携南北文化之特质和农业社会之根本,汇聚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学和文化理解。粗犷与妩媚,达观与细腻的审美观,自然地使花鼓狂欢作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并在现代涵化为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0.
壹钱能是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的著名太监,奉成化皇帝之命镇守云南。当时云南还有个姓王的人,靠倒卖槟榔发了财,当地人都叫他槟榔王。钱能听说了,便把这位姓王的抓了起来,道:你是个老百姓,竟敢惑众,僭越称王!书上没有仔细描绘这位槟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