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龙龙  焦堃 《科技信息》2011,(16):76-76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顺利进行,免不了要借鉴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和观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张健 《科技信息》2007,(10):251
晋文化中的“晋”字一般理解为晋国及三晋,晋文化是以其法文化而著称,韩非则是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晋文化不断形成完善的原因与韩非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并都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中特别是促使以法文化著称的晋文化形成中的法家先贤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韩非,韩非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最终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3.
自贾谊在《过秦论》中对秦亡的原因论述后,世人一直有着"秦亡于法家"的悖论,但是从相关史籍看,秦朝在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等方面均未遵循法家的主要思想。如果非说法家有错的话,那么错就错在法家没有让秦王遵循法家的思想。秦朝的灭亡,不是一个原因的结果,而是众多因素的合力使然:直接原因是农民起义;间接原因是酷刑厉法,这里所谓的酷刑厉法不是法家的重刑思想;根本原因是秦王基于穷奢极欲而繁徭重赋,致使人民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4.
儒法两家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所在 ,它们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先祖对于治国、处世和做人的诸多思考和总结。本文从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三方面出发来分析儒法两家思想的差异。在我们倡导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今天 ,深刻地研究传统思想的内涵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秦皇”、“汉武”已经作为“原型”进入了炎黄子孙的“集体无意识”。《文心雕龙》通过对“焚书”导致“法家少文”的秦始皇进行了批评,同时又写了秦始皇和文学的互动。刘勰对汉武帝主要涉及对其文学实践的认识和评价;武帝“崇儒”、“爱文”对文学的影响;对文学知识的礼遇。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其“风动于上,波震于下”的“帝王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从慎子的思想中可以看出,法家真正继承于道家的只是“道”的理论,法家从道家的观点中认识到了客观规律的存在,并且比道家更进步的是,法家更积极地对社会规律,社会现状,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力图找到规律而利用它,而不是实行道家消极的返古主义和法律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7.
秦晋两地都对法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即三晋之地诞生了当时中国一批最杰出的法学理论家,创立了法家学派,而秦国即为法家理论的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变法改革在秦国的成功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相同点乃在于二者有着共同的戎狄文化背景;但三晋能够产生出卓越的法学理论家,变法改革却不能取得最后成功,秦国在变法改革中取得巨大成就,而在法学理论方面却毫无创建,其中差异即由于三晋文化中深厚的人道主义、道德观念和自由主义背景,而秦国人民的文化素养低下,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而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斯把法家思想作为秦统一后的统治思想是秦国传统发展的必然结果。法家思想的彩和遭到了儒家的反对,李斯为贯彻法家思想,提出了焚书之议,此后在作始皇又有坑儒之举,但焚书坑儒并没有灭绝古学,也不是造成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根本原因。李斯法家思想的来源,主要是荀子、韩非子、吕不韦和商鞅。桴斯工没有真正掌握法家思想的精髓。他歪曲了法家的本意,最终造成秦的速亡,使法家思想蒙受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社会的管理思想是在儒、法两家管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步形成的,在理论上儒、法两家的思想尖锐对立,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却互相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兼融法家学说的独特的封建社会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0.
靳楠 《科技信息》2012,(30):223+225-223,225
先秦儒家、法家作为诸子百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学派,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源远流长。义利之辩自古有之,而先秦儒、法是源头,对后世义利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义利观的问题上,在两家都认为"利欲之心"是"人之本性"的基础上,又有不同的侧重点,进一步比较分析、挖掘借鉴其丰富的义利观内涵,对构建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