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约咏物诗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约的咏物诗在中国古代咏物诗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咏物诗内容取材广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圆美流转,创作中传神写物与比兴寄托兼用,并开宫体诗中艳情咏物诗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在周济的"比兴寄托"词学理论的提出之前,虽然也时有人倡导,但却都无甚影响.而在晚清民初山河破碎之时,以美刺为内容的"比兴寄托"有了接受的条件和允许其发展的空间,为晚清民初词学思想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比兴"是一个富有包孕性和可阐释性的核心范畴,对其认识人们经历了由原初两种各不相同的诗体到诗歌表现手法和诗的特征等几个阶段,并进而发展为诗歌发生、创作、本体、接受和批评等各种"比兴"思想或观念。王一川提出的"感兴修辞"理论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论"比兴"理论在其"内在理路"上的发展与当今后现代语境下个体化理解的创造性出场。  相似文献   
4.
陈子龙所处的时代,经历了多次复古与反复古更迭的文坛并没有大放异彩,明王朝更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文坛浅陋、庸俗的诗风并不能承担起拯救时弊的重任。陈子龙在这种情况下祖述六经、力返风雅,承前后七子之余续,宗法唐诗秦文,提出了"文以范古为美"、"诗之为经"、"诗有六义,比兴要焉"等文学主张。强调诗人要忠君爱国、济世安邦,诗歌要雅正崇古、忧时托志。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汉代之后逐渐形成的一个审美范畴,王充较早提出这一概念。王弼探讨了意象的创造过程,将其看做是意和象的统一。“立象”是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自然涉及艺术思维。“立象”的过程是比兴思维的过程,无论是选择物象还是心理创造都离不开比兴思维。在比兴思维的调和下,意象才能真正地发挥审美作用。“兴象”从基元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意象,但它不是普通的意象,而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具有刚健壮大情思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就是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6.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虽同时运用于<诗经>和<楚辞>的创作之中,但彼此之间则经历了学习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诗经>和<楚辞>中的比兴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原始诗歌审美意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最终使得诗歌审美意识趋向文明、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对《诗经》比兴进行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本文把各种研究结论进行归类总结,并给予一定评价;对于产生不同结论的原因也加以分析,可以让读者对《诗经》比兴研究有一个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8.
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义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原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比兴寄托的手法,诗句“餐餐秋之落英”中的“餐落英”是一种芬芳高洁品格的象征,而不是吃了菊花可以长寿的意思,诗人报取“菊花~”入诗,看重的是它的象征价值,而不是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末遗民诗人林景熙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宋元之交遗民的爱国情怀和亡国悲愤,思想性极强;同时艺术上也达到丁很高水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诗歌意象与语词特性。(2)比兴与寄托、用典与寄托。  相似文献   
10.
汉代诗学其主导的、典型的诗学思想可以一言尽之,曰:“诗”与“经”的矛盾.汉人以《诗》为“经”,通经致用,《诗》成为现实政治讽谏的张本.汉代诗学便在以“经”解《诗》的矛盾中确立起来.“诗”与“经”的矛盾表现之一是“虚虚实实的历史批评”;表现之二是“拘拘挛挛的情性说”;表现之三是“是是非非的比兴论”;汉人从以经评《诗》、解《诗》中引伸出的文学理论与原则,又成为其衡《骚》评赋的标准.汉儒解诗形成的《诗》“经”精神,一方面涉及到诗的艺术本质,另方面又过分注目、牵附政教风化,以至于损伤了诗美,也未形成纯粹的诗理论与诗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