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0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33篇
教育与普及   5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186例胸腹水进行脱落细胞学分析,研究甘南地区胸腹水发生的原因及脱落细胞形态,得知胸腹水中脱落细胞以中、小淋巴细胞为主,13例中查见癌细胞,5例中查见中-重度核异质细胞.男性多于女性,藏族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占70%.结论为引起该地胸腹水的主要原因有结核,肿瘤,肝硬化等.  相似文献   
2.
3.
两种蛙科无尾类的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斑倭蛙:2n=26(16M 1-SM),NF=52,除Nos,2,3,4,6,9等五对为SM外,其余诸对均为M,次缢痕位于8q,威宁蛙2n=26(18M 8SM),NF=52,除Mos,3,4,6,7 等四对为SM外,其余各对为M,次缢痕出现在1q和7q两处,前者频率较高,根据相对长度,臂比值和次缢痕的位置和数目讨论了蛙亚科的核型演化机制,推断可能是相互易位和臂间倒位为主。  相似文献   
4.
张扬  赵建军 《甘肃科技》2005,21(2):173-174
通过对甘肃天祝草原金强河地区毒草的调查发现,黄花棘豆的危害面积大,且黄花棘豆锈病的发病率也比较高。研究表明,该病对黄花棘豆的生物防治有极其重要的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凹耳蛙     
1972年6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安徽黄山温泉景区的桃花溪边,来自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两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赵尔宓教授和吴贯夫教授正在专心聆听周围各种动物的叫声。突然,一种尖而细、由低到高的单音节“滋”声穿透其他所有动物的鸣声,钻进他们的耳朵。那是他们从未听过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对34只引入青海的辽宁绒山羊3个双极胸导联心电图进行了描记和分析。结果发现:①在3个双极胸导联心电图上,P波和T波的波向变化甚大;②在CⅡ和CⅢ导联心电图上,QRS综合波多数呈qR型(分别为94.2%和79.5%),而在CI导联心电图上,QRS综合波呈现9种波型;③各波和间期的时限(s)为:P坡,0.049;P—Q间期,0.107;QRS综合波,0.059;T波,0.072;Q—T间期,0.306;Q—Tc间期,0.373;R—R间期,0.672;④被检山羊窦律不齐的发生率达64.71%。  相似文献   
7.
8.
黄胸鼠是我省主要害鼠之一。由于黄胸鼠的特殊生境,一般灭鼠效果差。为了筛选出一种毒效高的杀鼠毒饵,笔者用溴敌隆,杀鼠磷,杀鼠1号3种化合物对黄胸鼠的毒效和致死耗饵量进行了实验测定。  相似文献   
9.
灰胸竹鸡人工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5年10月至1997年10月对野生灰胸竹鸡(Bambusicolathoracica)进行了人工繁殖的研究,结果为:产卵期4月下旬至7月下旬;卵的平均质量在(15±2)g之间;最佳孵化温度、相对湿度:1~14d内,温度为38℃,相对湿度65%~70%;15~18d内,温度降到37℃,相对湿度75%;雏鸟的生长模型为:m=262/(1+e2.61-0.037t).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以及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黑胸大蠊浓核病毒感染蜚蠊的病理学作了初步研究.经孚尔根—亮绿染色、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吖啶橙染色,发现蜚蠊中肠柱状上皮、盲囊、马氏管和砂囊组织不被蜚蠊浓核病毒感染外,其它几乎所有蜚蠊组织都被病毒感染,并在细胞核内形成孚尔根反应强阳性,派洛宁和吖啶橙好染的均匀物质团.电镜下发现,感染细胞核明显膨大,核内异染色质浓缩并被推向核的边缘,核仁分离并最后消失.核内病毒粒子从发生基质形成、释放,最后使核膜破裂而进入细胞质中.在少量细胞中可见到大片晶格排列的病毒颗粒.感染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均退化,空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