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世相近命运迥异的人物———简·爱和林黛玉 ,她们从小父母双亡 ,都住在舅父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相似的身世造就了她们独立与叛逆的性格 ,但这一品格并未给她们带来相同的命运结局。  相似文献   
2.
很多的生活历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或许应验着许多缘与命。佛,渡有缘人。梵鼓晨钟的召唤,亦不能渡我这个无缘人,所以七欲不能解,凡俗不能脱,在红尘中我如一粒沙沉浮流浪在人世。印象中的佛寺,总是在一片圣洁缥缈之地,参拜佛祖时往往需要拾阶而上。佛寺里的出家人,是佛祖的诠释者,对世俗超然的看法,使他们视粗茶淡饭如甘饴,身披袈裟,坐卧红尘,四大皆空。尽管自己很想作一个豁达的人,但对于世事仍然提不起,放不下,是菩提,也是  相似文献   
3.
从非语言交际方式的角度选取了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内容,分析它们在塑造林黛玉形象中的作用,并试图用符号和指号的概念来给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定位。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饱醮心血之笔塑造了一个个悲剧人物典型,其中林黛玉更是典型中的典型。细品林黛玉,总觉得她的个性中暗含着某种扭曲。林黛玉的人生悲剧的形成不排除社会历史客观际遇的摧残,不排除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压抑,不排除生理病理等先后天缺陷对她们身心健康的损伤,此外还应该有某种主观自为的原因。这就是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才貌双佳的少女,其心灵上积着一种彻里彻外的自卑与自尊极度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便是林黛玉人生悲剧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5.
赵云洁 《科技信息》2012,(18):170-170
古典诗词中吟咏秋天的作品很多,悲秋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母题,杜甫的《登高》与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便是悲秋题材的诗歌,两位诗人都有漂泊异乡的苦楚,两首诗都有独特的造诣,本文即对其做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6.
【文题展示】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葬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凉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林黛玉形象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林黛玉是整部《红楼梦》的核心,她的"三美"留给后人最深刻的思考,了解《红楼梦》理应从黛玉开始。  相似文献   
8.
薛宝权与林黛玉一起,给中国传统的化,特州是妇女观和价值观.作出了一个形象性的批判和总结。薛宝杈代表了传统化中女性美德的极至.但她生活在中国整个化大厦即将坍塌的时代.因此.她的悲剧就代表了一种化的悲剧。一种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应该说,作否定的并不是薛宝钗的人格和她的自觉意识,而是否定她的人格和才华中所包含的具体的时代内容。《红楼梦》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并未预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10.
林黛玉的死亡本能是贯穿其一生的。这种死亡本能在前期表现出来的是消融自我、融于自然。来到贾府之后这种表现更加强烈,同时也产生了变异——施虐、受虐、自虐,拥抱死亡。林黛玉就是在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相辅相成之下,上演出了令人目眩的动荡人生,也就是《红楼梦》所说:"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并且,林黛玉的真实心理会反映到她的梦里。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林黛玉进行解读,可以找到其性格和命运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林黛玉及其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