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4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渔的喜剧继承了元杂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适应了当时市民的审美趣味,从而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他注意到了许多社会问题,又以喜剧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在插科打诨中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喜剧语言浅显易懂,生动风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的喜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篇通俗小说是介于长篇通俗小说和短篇通俗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形态,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品种,却长期为人们所忽视。明末清初诞生了一大批中篇通俗小说作品,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烟水散人徐震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李渔《十二楼》的水平最高,影响也最大。明末清初中篇通俗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汲取。  相似文献   
3.
李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艺术大家,毕生直面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绘画理论与实践根置现实,执着无待而兴;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直观实用的创作原则,绘画向戏曲渗透,艺术向谋生齐观,获得了戏曲上的独特建树,充分体现了李渔从绘画到戏曲的身份认同,以及商品经济价值取向。李渔从绘画到戏曲具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与动机,所含审美理想与经济实用兼而有之,给予当今人们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趋同阅读是戏曲身份认同过程必然的客观体现。在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审美价值取向方面,李渔以丰富的实践和创新的理论,为戏曲身份认同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卓越功绩。一是通过创作戏曲文本,向人们提供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对象,丰富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二是通过撰著戏曲理论,帮助人们戏曲文本趋同阅读,建构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三是为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特点张目,公开彰显戏曲本体的艺术个性,阐明戏曲身份"结构第一"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5.
丁萌 《世界博览》2012,(10):50-51
正冲击日企的不仅仅是地震自去年的地震后,日本企业遭遇的市场"余震"还远未消除。李渔坐在办公桌前,看着自己新买的IBM笔记本,轻轻地叹了口气:"这外观的好看程度和索尼比,真是差远了。"不到万不得已,李渔是不会选择索尼之外的牌子的——李渔对于索尼的品牌忠诚从初中的时候就建立了,当时,母亲送了她一个索尼的卡带随身听作为14岁的生日礼物,这也是她拥有的第一件电子产品。自此之后,李渔购买的所有电子产品都是索尼的。这次决定换用IBM的笔记本,李渔可以说是下了个大决心。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喜剧继承了元杂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适应了当时市民的审美趣味,从而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他注意到了许多社会问题,又以喜剧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在插科打诨中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喜剧语言浅显易懂,生动风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的喜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科诨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李渔在戏曲中以令人发笑的科诨来构建他的戏曲中的喜剧性情境,形成李渔戏曲独特的喜剧性品味。李渔戏曲《风筝误》中科诨的主要特点是:人物上场时自述式的滑稽语言和动作,属于与故事情节关系不大的科诨,往往采用外交流系统与观众直接对话;每出之中的人物之间的科诨,大多与故事情节结合紧密,构成喜剧性情境,属于内交流系统;李渔以谐音、谚语、熟语等方式构成科诨之“诨”。  相似文献   
8.
整体而言,李渔的小说在戏剧化、世俗化、个性化等方面都独具特点。李渔小说加速了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进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戏剧语言之一的宾白在剧本构成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创作中,“宾白”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李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和对家庭戏班悉心教诲的丰富经验,在理论上大力提高宾白在剧本中的地位、提出宾白创作中的几个标准以及对宾白创作的具体办法,形成了他的“宾白”论。  相似文献   
10.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的评语,或评论情节,或臧否人物,或揭示文心,或借题发挥,许多地方颇为精当。但因它大量抄自毛批,所以学术界对它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本文作者在研究异于毛批的李评之后认为它在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读者心理等方面见解独到,定位准确,自有高于毛批之处,对文学批评史有一定贡献,应该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