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曲学阿世"一词始见于《史记·儒林列传》。传中提到汉初儒生辕固生、公孙弘等人应征入京,辕固生告诫比他年轻的公孙弘说:"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但告诫无效,公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李泽厚始终关注的话题,他通过运用"西体"--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康德主体性哲学,对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进行消解与重构,认为"天人舍一"不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的"顺天"、"委天数","天"不再是主宰与命定的决定者;人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人通过实践,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积淀",并运用这一"积淀"去实践于自然,实现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从而实现"天人和一"."杂糅与调试"是李泽厚"天人舍一"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认为新儒家是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又一要素,儒家思想为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审美本体论立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根本原因在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哲学深厚的主观主义内省直觉思维传统、审美本体论是李泽厚的对儒家思想的独特发扬,但李泽厚的儒家立场又是极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李泽厚始终关注的话题,他通过运用“西体”——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康德主体性哲学,对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进行消解与重构,认为“天人合一”不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的“顺天”、“委天数”,“天”不再是主宰与命定的决定者;人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人通过实践,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积淀”,并运用这一“积淀”去实践于自然,实现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从而实现“天人和一”,“杂糅与调试”是李泽厚“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五四"的"神话性"体现在现代中国思想每当面临着重要的转折时刻,总是要重新回到"五四","20世纪80年代"作为历史的转折期,自然也有重返"五四"的冲动.通过对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细读,可以看出作者用"启蒙"和"救亡"的互动关系及其冲突来重新定位"五四",其目的依然内在于"20世纪80年代"强烈的"现代化"诉求以及这一诉求所包含的深刻危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学研究,真正具有学术史意义的美学现象是,关于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论争与反思。论争集中体现于“后实践关学”的超越性批判和实践论美学的改造性维护。实践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刘纲纪和蒋孔阳,都对各自的实践论美学思想进行了自我完善性的反思,从而也充分地证明了实践论美学自身是一个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造着的开放体系。实践论美学尽管尚存在着一些学术局限和内在矛盾,但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同时,它也是中国当代最有发展前景的美学学派。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实践美学将实践活动严格界定为物质生产实践,致使其美学思想不可避免具有"社会性"、"客观性"、"物质性"等特征,因此他批判了朱光潜美学强调美的个体性、精神性和意识形态性.从"后实践美学"时李泽厚实践美学的质疑看,李泽厚实践美学提出和建立时所大力批判的,恰恰是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最为欠缺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朱光潜的实践思想是对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思想的一种具有潜在可能性的矫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美学论坛上,朱光潜、蔡仪和李泽厚先生被公认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三大家,他们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美学的代表。朱光潜先生持唯心主义美学观,认为美即欣赏,是人们心中的看法,是把主客观统一于心的结果;蔡仪先生确立了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李泽厚先生提出了社会实践的美学观点,认为美是人创造的,是劳动实践的产物。这些美学大家的思想体现了美学学科历史发展的传承性和扬弃性。从历史的分析入手,比较各家美学观点的异同,有利于理清中国美学的发展脉络,为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不能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儒家和道家的相互补充,而是主要指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的理论前提是“巫史传统”,互补的关键则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依据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道家居于儒家的补充地位,但这种补充使儒家获得了提升。李泽厚从自身思想体系出发审视道家,其结果是以儒家作为去取道家思想的标准,导致道家的价值实际体现为对儒家的补偏救弊,从而忽视了道家思想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