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春秋》的诞生在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性意义——奠定了以后2000多年中国史学发展的基础。“春秋笔法”对中国史学、伦理政治直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用简约的文字表达作者的微言大义,用谨慎的用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好恶褒贬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传统。但过分追求义理,使其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史家记事真实的基本准则并被权势所利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精神界之战士安在?”“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是鲁迅的呐喊和喟叹。可以说,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自入世以来特别是去东瀛之后,鲁迅即以一个斗士的形象行走在大地上。其始也,以整个封建专制为其锋芒所向;其继也,以军阀和民国为其攻击的靶的;其末也,则混战在“同志”、“友人”之中。战学衡、战新月、战太阳社、战现代派、战论语派、战第三种人、战民族主义;战顾颉刚、战张资平、战邵洵美、战高长虹、战施蛰存、战杨村人、  相似文献   
3.
直书与曲笔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两大重要特征。直书与曲笔在史论家的笔下至少有三层涵义。第一层涵义:"直书"是不受外界干扰直接书写历史事实;"曲笔"是违反历史事实凭空编造。第二层涵义:"直书"是"直接书写","曲笔"是"迂回曲折地表达"。第三层涵义:"直书"是直接正面书写历史事件,"曲笔"是"明书甲事,隐射乙事"。这三种不同涵义的"直书"与"曲笔"在司马迁《史记》中都有体现。直书与曲笔看似对立冲突,实则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呐喊》和《彷徨》中不仅使用了大量的“曲笔”,而且有意地安排了各种“中介叙述人”,这下但是一种小说叙事策略,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内在紧张、矛盾的体现和调解方式。  相似文献   
5.
《庄子》"重言"与"赋比兴"有着渊源关系,"重言"由"赋"中"记言"演变而来;"比"、"兴"手法的介入,使"重言"由直笔变为曲笔;"重言"由"直笔"到"曲笔"是一个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杂文曲笔艺术的倡导者和躬亲实践者。曲笔艺术的确立促成杂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跻身于文坛。杂文的曲笔艺术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还能为进步作家利用杂文参加战斗,逃避政治迫害。鲁迅杂文主要从思路构建和语言表达两方面运用了曲笔,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将鲁迅杂文的“形象化”说理推向极致。  相似文献   
7.
曲笔”艺术,是杂文的本质特点。早在先秦时期,“曲笔”就是古代论理杂文中常用的表现技法,并一以贯之至后来的唐宋明清时期。五四之后,随着杂文独立文体地位的确立,经鲁迅等现代作家的继承与创新,“曲笔”论理成为杂文根本的文学特征。杂文最常用的“曲笔”论理方法是象征、暗示、影射、类比、对比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