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2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而治”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最高表现。现代教育管理提倡以人为本,强调构建和谐社会。“无为而治”正迎合了这样的潮流,更能体现“无为之为成遂无穷”的道家精髓,给现代高等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无为而治为其治国之理想境界。而要实现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崇尚节险,爱惜民财,才能广积少费,和谐有效地利用资源。谦下不争,君主就可以王有天下,贤人能重用,国际间达到和平共处。老子的和谐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从无为而治、人本管理、柔性管理、创造安定团结的学校环境、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和修养五个方面分析《道德经》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老之学是道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汉初黄老学派融合吸收了诸子百家学说,尤其是法家的法治思想和儒家的德治思想,形成了一个成熟系统的法律思想体系,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实行法治,简法轻刑,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两汉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为中国封建法律指导思想由法到儒的转变起到了过渡性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学术思想性质上将文景之治概括和指称为道家政治、黄老政治、老子政治,是自清末夏曾佑首倡以来至今流行的一个观点,但它是一个见道不见儒的有漏之见,漏掉了指导思想、政治礼乐制度和社会领域的基本事实和懦学存在,因此不能成立。由对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实况和实义省察,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的上层政治变动中,儒家伦理观念依然通行于上下各个人之间,认证儒家伦理社会是其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地基和底子。秦帝国的历史变动及其焚书坑懦并没有颠覆社会的伦常文化结构,没有试图重新改造与铲除这个儒家社会地基,儒家社会依然价值地存在着。汉兴,吏民皆案堵如故,儒家社会继续存在。刘邦称善陆贾《新语》,奠定汉初的政治和思想基础,儒家率先成为指导思想。“无为而治”是懦道共法,是整个汉初政治的统治模式,这个模式是懦道两家共同参与创造的。以“无为而治”为政治模式的文景之治是在刘邦、陆贾奠定的儒家文治思想基础上,在儒家伦理的地基上,在儒家设计的汉廷礼乐制度和以《经》博士为主体的学官教化系统中运行、实施和实现的。文景之治的政治指导思想实际上是懦道双席位制。黄老之学的首席政治代表、关键和领袖人物窦太后的政治权威,保障着文景之治政治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就此人事而言,文景之治是道懦并治。但就“无为而治”实施的《诗》《书》经艺仁义内容,就文景之治与儒家思想的全面关系综合而言,则当说懦道并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开始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政府界定好自己的角色,不断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为而治”作为老子的重要管理思想,尤其在政府管理方面,对我们解决问题、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将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背景下,政府功能的政治性已让位于社会性,即政府的首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对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予以必要的管制。由于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政府管制过多、过滥与不足并存,使政府的公共服务不能有效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依据无为而治的思想、以改进政府管制为切入点、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道家的思想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思想,"道"可以作为企业管理的指导原则;"无为而尊"可以理解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知可为而为"是企业管理的具体措施;"天下莫柔弱于水"的观念是领导者应具有的智慧.挖掘道家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助于我们加强和深化现代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治”不仅是老子的重要政治理念,也是孔子的重要政治理念。区别于老子“无为而治”的自化、自育,孔子的“无为而治”内涵是以“德”化民,而以“德”化民的流行就是有道之世。通过对孔子“无为而治”这一政治理念抉发,重新解读孔子的政治思想,以期待深化人们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