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武雅男 《科技信息》2009,(21):187-187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富盛誉的黑人女作家,她以独特的视角再现黑人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她主张黑人妇女应该挑战传统观念,使自己从中摆脱出来。在《秀拉》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塑造了黑人女性秀拉的形象,并赋予她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征.从而展示了秀拉这个黑人女性追求自我的成功与失败。本文你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秀拉》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2.
<柏油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论文指出正是通过人物和环境的隐喻功能,小说编织起复杂而丰富的意义之网,为揭示黑人传统价值观与白人主流价值观、现代与传统、奴役与反抗等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深广的想象时空.  相似文献   
3.
张静  李晶 《科技信息》2010,(10):168-168,170
身体社会学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分支。以身体社会学理论为支撑点,来分析托尼.莫里森的新作《慈悲》中描绘的17世纪北美殖民地初期蓄奴制社会状况。男人通过父权和奴隶制控制女性的身体以及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疾病对身体的侵害,反映人们对求生的挣扎。身体上的残缺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分裂。  相似文献   
4.
在《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里,托尼.莫里森扎根于美国黑人传统,用隐喻的语言讲述了美国黑人命名的传统和名字的意义。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名字以及命名的隐喻,认为小说中的命名既隐喻着美国黑人客体化、同化现象,也喻指美国黑人对于主流文化的反抗以及对于自我身份的了解与认同后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描写了强势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侵蚀,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白人的文化霸权以及黑人对自身身份的质疑和否定,同时也谴责了殖民主义的种种摧残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建立黑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6.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家》从朝鲜战争、种族冲突和内心冲突三个层面描述了美国退役黑人士兵弗兰克的创伤体验:朝鲜战争构建了弗兰克的战争受害者形象;黑人"坐以待毙"的种族冲突为弗兰克埋下种族创伤的记忆;弗兰克由受害者向加害者的角色转变使他陷入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内心冲突,加重了他的创伤症候。《家》以战争维度书写了弗兰克遭受的多重创伤,突出了黑人修复创伤、重建家园的艰难。弗兰克兄妹回归黑人社区,终获心安的"回家"结局延续了莫里森小说的伦理诗学传统。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着重塑造了塞丝和宠儿两个人物形象.作品的情节和涉及的其他人物形象大都是围绕这两个人物间的关系展开的.塞丝和宠儿互为主体,共同建构并结构着对方的主体性.因此,二者的主体闯性是贯穿小说<宠儿>的一条主线.丹芙和宠儿、保罗·D和宠儿二组主体间性是小说的一条辅线.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短篇小说《宣叙》通过白人特怀拉的叙述,讲述了残疾黑人玛吉遭受种族和性别歧视的残酷事实。本文着重分析特怀拉第一人称叙述的不可靠性,旨在揭示不可靠叙述的文本功能及与小说主题传达的微妙关联。  相似文献   
9.
刘菲 《科技信息》2013,(4):223-223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通过一个亦真亦虚的人物宠儿,探讨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度下的非人般的生活。美国的奴隶制给非裔美国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创伤。代际间的创伤更是奴隶制的产物,从赛丝和宠儿这对特殊的母女身上,能清楚的感受到代际间创伤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李倩 《科技资讯》2007,(22):159-159
本文通过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的分析解读,探讨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及未来.同时通过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写作风格及背景进一步阐明了黑人女性作家这一特殊群体在黑人文学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