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时期农家思想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代,农家的产生是时代孕育的结晶,战国时代的农家可分为农业政治经济思想学家和农业技术专家两大学派,这两派农家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都有较大的贡献,对于此期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3.
一个国家或政权都城的选址是在主要矛盾作用下权衡各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而不是符合都城选址的所有原则。战国时期,赵国定都邯郸是因为这里具备作为都城的历史和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优势,并适应了赵国向中原地区发展战略的需要。邯郸处于"四战之地"的地理位置又使其容易遭受外部威胁,带来都城沦陷的危险,赵国通过在信都建立陪都,在邯郸南部修筑长城等措施以弥补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4.
<正>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也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背负骂名无可厚非。其实,赵括并不是不堪大用的纨绔子弟,他的失败也自有其苦衷:秦强赵弱是当时总的形势,赵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秦国自商鞅变法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说陶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灵土,那么陶艺则是人为的艺术,通过制陶艺人出神入化的精湛技艺和艺术构思,化腐朽为神奇,使简单的陶土有了鲜活的生命。黑陶历经岁月呵护,陶体黑如漆、亮如镜,其愈黑、愈亮愈显珍贵,使人愈感稳重、神秘、高贵、大方、典雅而内涵深沉。从新石器时期时代黑陶的兴起到战国时期的  相似文献   
6.
以战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为语料①,考察战国时期第三人称代词在数量、时间性和句法功能方面呈现的面貌。战国语料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第三人称代词有"之""其""彼""厥"等。"之"是最常用的,"其"的使用仅次于"之"字,"彼"不多见,"厥"大概在战国中期,已从共同语中消失。主要的第三人称代词由西周时期的"厥""之""其"变为"之""其"两个。在句法功能方面,这几个代词有较明确的分工:"之"主要作宾语,"其""厥"主要作定语,"彼"主要作主语。  相似文献   
7.
盛夏享用冷饮,都以为是现代人才拥有的福分,其实,中国人藏冰用冰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古人利用他们非凡的智慧,早就会将冰块储存到夏天去享用了。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部门对于阳县战国时期的尚家岭遗址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就发现存在大范围的夯土和陶质井圈,古籍记载叫做“凌阴”,是古人用来存放食物和藏冰的,类似现代的“冰箱”。除尚家岭遗址外,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夏朝历书《夏小正》中记载,每到三伏天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广平 《科技智囊》2009,(11):80-83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口)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名称取其两九相遇之义,“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宋·吴自牧《梦梁录》)。重阳节起源很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出现了“集重阳入帝宫兮”诗句(屈原《远游》)。西汉时期,宫廷开始流行重阳风俗,高祖成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晋·葛洪《西京杂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有比较系统的探矿理论。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管子·地数篇》。它总结了一些矿床中矿物的分布规律,指出可以根据矿苗和矿物的共生关系来寻找矿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壁画艺术 中国壁画艺术,是民族绘画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光辉灿烂的历史传统。根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的祠堂和庙宇建筑的墙壁上,就已经有了主题鲜明、风貌动人的壁画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的南北各地,制作壁画的风气已经相当流行。自秦、汉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壁画艺术更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宫殿、住宅、庙宇、祠堂、石窟寺乃至坟墓中,几乎到处都绘有壁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