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诺贝尔学奖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学作品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与川端康成绚烂多采的纯学作品遥相呼应的是大量的关于“儿童”的描写贯穿了他学创作的始终。他不仅在一般学作品中塑造了丰富的儿童形象,并且还专门以儿童为阅读对象创作了大量的少男少女小说。个人经历、作家的使命感、社会的巨变,促使川端康成将目光始终凝注在“儿童”身上。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的悲观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否定了存在的意义 ,追求一种灭亡的美。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主观、客观、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在《雪国》中 ,运用了人物“映射”和意识流的手法来体现。川端的悲观主义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但在其创作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由此而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对日本文学、世界文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住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川端康成的创作历程十分曲折,其文学风格主要经历了两次变化。一是由表现孤儿情感、描写自己爱情失意的“私小说”到体现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美的文风的转变;二是转向二战后以《千只鹤》、《山音》为代表的主要追求感官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或多或少染上了颓伤色彩的风格。本文拟从川端康成特殊的人生轨迹入手,探讨川端文学风格的转变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手法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常见的一种先锋表现技巧,该手法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梦幻等方式致力于表现人物内心丰富复杂的意识流程。川端康成通过早期的简单模仿,中期的大胆尝试,到后期终于创造性地使用了这一手法,为这一手法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东方意识流手法,该手法颇具日本民族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在创作中经历过否定传统、全盘西化的失误。但他能坚持探索,终于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找到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并举之路。从《伊豆的歌女》到《古都》,川端的同类作品都贯穿着一条情与景、物与我相互依托相互交融的主线。平凡的、微不足道的自然风物与细腻的、微妙复杂的人物情感相互交织相互寄托,奇特地展现出人物内心此起彼伏的感情波澜和人间世界无穷无尽的悲欢离合。他的略带悲观厌世和宿命思想的艺术品也许未能激励人们奋发或给人以悲剧的崇高悲壮感,然而却能让读者在感受到传统的东方美的同时,领略到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6.
结合川端康成特殊的"孤儿根性"和恋爱态度,可以看出他所继承的日本传统文学"物哀"、"幽玄"的思想以及他所受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从《古都》中川端康成对樱花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本真的隐喻意义的把握出发,说明了樱花作为战争的反思形象所包含的"自救"与"她救"意义,借以加深对川端康成在战后回归日本传统美的文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廖翠 《科技信息》2013,(16):182-182
众所周知女性的刻画是川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他独特的身世赋予了其笔下女性形象复杂性与多重性。本人试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及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解析使作家萦绕于怀的女性情节及其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小说《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唯美的手法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朦胧的、纯情的爱情故事。分析女主人公熏子的形象,有助于加深理解作者女性观中所透出的恋母倾向,熏子典雅美丽,融合了川端康成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充满纯情又带有童真,却饱含母性之爱。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和沈从文以其特殊而又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女性生活作了大量细致深入的描述,并通过对女性的描写来着力刻画一种对他们生活产生过影响并积淀在其思想和心灵深处的女性美,表现出他们对女性和女性美的偏爱和崇拜。  相似文献   
10.
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虽然属于“艺术至上”的“新感觉派”作家,但他的前期创作塑造了下层女性的群象,构成了一幅日本二、三十年代下层女性生活的广阔的画卷,引起了人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索,具有不容置疑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