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7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子出走记     
有一个名叫呼啦呼啦城的地方,发生了一起奇特的鼻子出走案。全城人都没有了鼻子的踪影,它们向四面八方走去。  相似文献   
2.
《玩偶之家》:谁是“玩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娜拉的出走宣告了一个女性同剥夺了做人的自由权的家庭的决裂,那怦然震动整个世界的关门声一直回荡在大地之上,不仅使每一个身处非自由状态的心灵震动,就是海尔茂这样的人物,其原有的道德基础也随之动摇,先前平衡的玩偶演出丧失了和谐,不期然显示出被悬空的海尔茂也是一只被控制于丝弦之上的一个玩偶。  相似文献   
3.
《玩偶之家》的娜拉一直以来是妇女觉醒与解放的代名词,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在一定意义上呈现了一个出走后的娜拉。文章侧重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剖析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人性善恶,进而结合其他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探寻妇女解放的根本路径,阐明对觉醒的女性而言,自由不在于走或留,而在于是否有走或留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子君与娜拉悲剧形象之比较,探讨了子君与娜拉形象的同和异,从而确定了子君形象是娜拉的影响性再现.  相似文献   
5.
晚清新小说塑造了众多与传统迥异的女性形象,集中呈现了晚清女性生活的新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女性对自我的体察与感悟.从“我”之初现,到被“大我”淹没的“我”,到歧路上畸态的“我”,再到对“旧我”的皈依,晚清新小说的女性形象对作为个体的“我”的认知走过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6.
易卜生的戏剧在中国文学界乃至中国社会曾有过广泛影响。《玩偶之家》这部作品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得到了较多接受和关注。女主公"娜拉"挣脱枷锁、为争取自己权益离家出走的行为对中国女性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值得我们深思的不是中国富豪压垮加拿大的移民计划,而是庞大的富豪群体的集体出走导致的巨大资金和人才外流。  相似文献   
8.
“娜拉”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中,作为被书写的叛逆者,与易卜生的“娜拉”原型产生了疏离,形成了中国化的“娜拉”系列。中国特有的土壤孕育了“娜拉”形象.形成了中国经典性类型。“娜拉”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构建中发生着嬗变,并在男女作家笔下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该文认为 ,《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因爱情的幻灭产生失落感 ,她的觉醒和离家出走是其主体意识的复归和对自我的寻找。与娜拉相比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背叛丈夫、离家出走 ,并不是去寻找自我 ,而是为追求至爱而放弃了自我。然而后者内心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比前者具有更多的艺术真实性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吴晓芳 《世界知识》2012,(15):14-24
中东: “娜拉出走以后”“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遗留给世人的经久未衰的这个命题,如今放在剧变狂潮后的中东同样适用.任何一场革命,或者说更改甚至抛弃原有制度和秩序的变革,毫无疑问都是令人热血沸腾、意气昂扬的,给予人无穷希望,同时又使人抱持焦虑问号,但只有革命之后的安排抑或选择,才能够将持续了近两年的“阿拉伯之春”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