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通过37例肺心病缓解或慢性迁延期患者,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后1周内诱发急性发作,并同时或序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分析,其血象,动脉血气分析和皮质醇均有明显改变。2-5个器官衰竭病死率为13.3-38.5-83.3-100.0%,总病死率为40.5%。揭示心因性刺激应激源,导致心理失理失去平衡,神经内分泌反应性升高,机体免疫功能骤然下降,可能是诱发  相似文献   
2.
不同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对炎症介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重症疾病的救治中日显重要。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清除体内产生的大量炎症介质,本文就不同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对炎症介质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芦金萍  徐晓楠 《甘肃科技纵横》2010,39(5):188-189,181
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不同疾病对人体危害不同,相同的疾病病情也许有很大差别。年龄大小、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与疾病的严重程度都有密切关系,危重症评分不仅可以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动态观察危重症评分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疾病的预后。因此,探讨危重症评分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症,常继发于其它许多疾病,以全身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并最终因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近几年研究发现,组织因子的激活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中起了关键作用,因此了解组织因子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对于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重大意义,本文就组织因子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发现以来,迅速在国内外蔓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其病原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ARS-CoV-2)不仅会引起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还会对多种肺外脏器造成严重损伤,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导致疾病的迅速进展,增加病死率.目前尚无该疾病的特异性治疗药物,仅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但疫苗的研发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指创伤、手术、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先后衰竭所致的综合症,其死亡率可高达32%~94%。多器官功能衰竭,不仅引起很高的病残和死亡率,而且治疗费用十分惊人。我科于1997年10月收治一例风心病,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后...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观察新鲜鲩鱼胆汁灌胃对狗、大鼠、小鼠的肺、肝、肾功能及形志学改变的影响,新鲜鲩鱼胆汁可引起 PaO_2明显降低、PaCO_2、BUN 及 SGPT 明显升高,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肺水肿、灶性肺炎、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浊肿、坏死.实验结果表明:新鲜鲩鱼胆汁可引起急性肺、肝、肾功能衰竭.与临床 MOF 表现相符,即复制出 MOF 动物模型.本实验模型在国内外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严重肝外伤创面的处理方法。方法28例严重肝外伤通过直接对拢缝合,不规则肝脏切除,创面纱布填塞,创面清创网膜覆盖置管引流。结果治愈24例,1例合并右肾挫裂伤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肝Ⅴ级损伤,转院治疗,2例肝后静脉破裂死于术中。结论严重的肝外伤根据创面损伤的部位、患者年龄、病情等选择合适处理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早期干预,预防其发生和发展,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和死亡。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进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科PICU的13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分析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与性别、年龄、WBC、PLT、CRP、血糖、FGB、DD、器官衰竭数的关系。结果:男女之间死亡率(x2=0.300,P=0.584),死亡率随着器官衰竭数的增加而升高(x2=33.186,P=0.000);死亡组白细胞高于存活组(t=-2.813,P=0.006);死亡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存活组(t=-4.59,P=0.000);死亡组血糖明显高于存活组(t=-4.695,P=0.000);存活组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死亡组(t=3.736,P=0.000);存活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死亡组(t=-7.87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存活与死亡组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9,P=0.662);各年龄组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2.397,P=0.494);随着白细胞数的增加死亡率明显升高(x2=8.308,P=0.016);随着血小板的降低,死亡率升高(x2=20.32,P=0.000);随着CRP值的增加,死亡率明显升高(x2=32.954,P=0.000);血糖〈3.6mmol/L和血糖〉20mmol/L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x2=27.066,P=0.000);随着纤维蛋白原的降低,死亡率明显升高(x2=20.379,P=0.000);随着D-二聚体的升高,死亡率明显升高(x2=40.07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危重症时要严密观察白细胞数,CRP值,D-二聚体值,防止低血糖和高血糖,早期干预,避免器官衰竭数增加,对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