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综合类   2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隐性广告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广告形式逐渐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对于传统广告,隐性广告更为受众所接受。在各类隐性广告中,不同的知名品牌占据了很大的空间,甚至出现了圈地化的垄断现象。本文立足于隐性广告的发展趋势,探讨这场在中国日益风靡的广告盛宴圈地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日后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大陆深俯冲作用对邻区岩石圈地幔影响的时空范围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来源于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火成岩为探索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我们对华北陆块东南部朝鲜-辽东半岛以及辽南-吉南地区晚三叠世花岗质-镁铁质火成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它们是由华南与华北陆块俯冲碰撞后伸展过程中多元岩浆混合形成;相对亏损和富集地幔组分的识别标志着晚三叠世期间华北陆块东南部表现为亏损与富集岩石圈地幔共存的属性.鲁西-辽南-吉南地区早白垩世镁铁质火成岩Sr-Nd-Pb-Hf同位素组成表现出与郯庐断裂距离有关的空间变化,结合吉南地区三叠纪变质锆石和新元古代岩浆锆石的发现,推测起源于深俯冲华南陆块部分熔融的熔体改造了靠近郯庐断裂带的鲁西一侧(如方城、费县、上峪)和辽南地区的岩石圈地幔,而起源于华北陆块加厚地壳部分熔融的熔体则主要改造远离郯庐断裂带的鲁西西北部(如济南、金岭)和吉南地区的岩石圈地幔.因此,华南大陆深俯冲作用对邻区华北岩石圈地幔影响的时间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影响的空间范围约为200 km.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全我国信用卡圈地运动,进行了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南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中国东南部新生代玄武岩中约200个深源捕虏体,试图认识该区岩石圈地幔的成分特征,了解其经历的地幔作用过程,通过电子探针(EMP)和激光探针(LAM-ICPMS)微束技术,对具代表性的深源捕虏体中的矿物进行了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中国东南部元古代地壳之下主要为新的饱满型地幔,而这种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形成与该区晚中生代以来软流圈上涌、岩石圈减薄和伸展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十六世纪,英国的农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这给当时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们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也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莫尔创作了有名的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作品——《乌托邦》,在这部作品中他描绘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密切相关的,首先理想社会思想的来源是基于莫尔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其次,两者的实际状况有着鲜明的对比。本文将在下面的内容中对这两个社会做详细的阐述,以此来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经过了前两年的跑马圈地后,中国宽带市场进入运营年,宽带应用、宽带产业链.赢利模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山东方城玄武岩(125 Ma)中发现罕见的具有明显环带结构的橄榄石. 橄榄石中心部分的组成(Mg# = 87.2~90.7)类似于华北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的组成, 其边缘部分(Mg# = 76.8~ 83.9)接近于玄武岩中斑晶橄榄石的组成(75.7~79.0). 橄榄石的这种化学成分特征及其浑圆的晶体形态和较小的颗粒(300~800 μm)皆说明这些橄榄石是地幔矿物捕虏晶, 即地幔橄榄岩的解体矿物. 其中心部分能够代表地幔橄榄岩的组成. 橄榄石的环带结构是橄榄石捕虏晶与寄主玄武岩快速反应造成的. 这种橄榄石与玄武质岩浆的相互反应可能在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中普遍存在, 即为岩石圈地幔置换作用的重要方式. 从而使古生代主量元素亏损的高镁橄榄岩转变为中生代晚期的主量元素饱满同位素富集的低镁橄榄岩, 造成古老岩石圈地幔的消失.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华北克拉通汉诺坝和女山两个捕虏体产地的麻粒岩和橄榄岩的FTIR实验测定,分析讨论了大陆深部岩石圈内水含量和分布上的一些显著特点.结果表明,大陆下地壳和岩石圈内矿物的水含量无论在横向还是垂向分布上都是明显不均一的,造成这些不均一性的机制可能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9.
利用LAM-MC-ICPMS原位分析技术获得了汉诺坝玄武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的硫化物Re-Os同位素年龄结果. 硫化物有矿物包裹体和填充裂隙两种产出形式. 其中包裹体硫化物的187Os/188Os 比值为0.1124~0.1362, 187Re/188Os比值为0.0026~1.8027; 填隙状硫化物187Os/188Os比值为0.1174~0.1354, 187Re/188Os比值为0.0365~1.4469. 包裹体硫化物中最大Re亏损年龄(TRD)为2.1 Ga. Re-Os同位素比值小于原始地幔现代值的包裹体硫化物获得的等时线年龄为(2.3±1.2) Ga. 填隙状硫化物与受到后期扰动的包裹体硫化物共同构成的等时线年龄为晚元古年龄值((645±225) Ma), 记录着岩石圈地幔形成后的改造事件. 此外, 填隙状硫化物所记录的1.3 Ga (TMa≈TRD)的中元古代地质年龄也可能记录着一次深部地质过程. 硫化物原位Re-Os同位素获得的不同年龄值反映了汉诺坝岩石圈存在多发地幔事件.  相似文献   
10.
金刚石碳同位素组成和对比是了解克拉通大陆岩石圈地幔物质组成及其演化的窗口. 本文用二次离子质谱(SIMS)方法对产于华北克拉通(山东蒙阴和辽宁瓦房店)和扬子克拉通(湖南沅水流域)的11颗金刚石不同生长层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123个点高精度原位(in-situ)测试. 结果显示, 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金刚石碳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 华北克拉通金刚石早期生长“核心”碳同位素δ13C组成平均为-3.0‰(VPDB), 分布范围为-6.0‰~-2.0‰, 与全球橄榄岩型金刚石一致; 扬子克拉通金刚石早期“核心”δ13C平均为-7.4‰, 分布范围为-8.6‰~-3.0‰, 和榴辉岩型金刚石特点一致; 3个产地单颗金刚石不同生长层碳同位素变化不具有一致性, 与是否含包裹体无关, 但与金刚石是否存在溶蚀间断明显有关, 证实金刚石生长过程地幔流体碳同位素组成不均一, 碳储库(介质)不均一性对金刚石生长过程碳同位素变化的影响较分馏作用更为明显; 与此同时, 现有的测试结果显示, 华北和扬子克拉通金刚石中心-边缘生长层碳同位素变化与氮含量之间缺乏相关性, 反映我国两个克拉通金刚石生长过程中地幔流体碳和氮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交换、地球化学环境可能相对开放. 上述结果暗示, 金刚石形成时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地幔交代流体碳的组成及来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