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2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0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本文通过比较法上的考察并根据我国司法实践的经验,得出如下结论:为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精神利益,法律应允许对某些违约行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并对应予赔偿的合同类型和数额做出合适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是作品,作品的构成以具备独创性为首要条件,但如何认定独创性目前并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司法实践中大多采用较低的认定标准;在作品的保护方面,思想与表达的二分原则多被人误解为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从而造成逻辑上的矛盾,并且,二分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容易操作,即使在美国,法官在司法判例中也已逐渐摒弃了二分法理论,而采用独创性理论对著作权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鲁杰 《科技信息》2008,(35):156-156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司法机关应该树立“和谐司法观”。“和谐司法观”主要是强调在司法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做到司法为民、以人为本,最终通过和谐司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数学蒙难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给出其预防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刑事犯罪引起的附带民事赔偿就其性质而言,与一般的民事侵权导致的民事赔偿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因前者是附带于刑事案件而启动的一种民事诉讼,导致其与一般的民事诉讼在起诉、受理、审判、执行等 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而且这种区别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最终实现,侵害了刑事案件被害人(包括国家)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又因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刑事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的规定尚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司法实践中对此类问题的处理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赔偿的实现进程步骤维艰,故对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实践意义。文章仅就赔偿的性质、范围、程序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方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常相混淆,本文从产生原因、风险负担等诸方面比较分析了三种责任形式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7.
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始终,对政治现代化的追求自然也在其中。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广泛群众参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它引进了西方的制度文明,彻底改革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增强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使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得以延续和发展,具体体现在政治权威的合理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司法官员之一,包拯曾经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司法形象,对包拯的司法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司法道德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徐卉 《河南科技》2006,(8):33-34
偷税是纳税人违反税法规定的一种行为,情节严重者会触犯刑律。偷税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各个国家都会遇到,所不同的是,偷税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有别。长期以来,我国税制软化、税收领域存在无序性,严重损害了我国税法的权威性。新税制刚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偷税逃税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到了法不责众的程度。目前,我国纳税人的税法意识比起10年前税制改革初期已有所提高,但是偷税逃税仍有“市场”。  相似文献   
10.
监狱行刑社会化,强调了行刑中在以监狱为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应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教育改造罪犯。行刑的目的则是从对罪犯的"限制"、"封闭"转向再社会化,行刑活动的追求从消极地破坏罪犯的"犯罪人格"转到积极地塑造罪犯的"正常人格"。同时,犯罪人通过积极的负责任的行为重新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庭和社区成员的谅解,从而使其重新融入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