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罗源湾(连江县部分)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沿海滩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受水文、地质、潮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三大特性。一是基础为高压缩性软粘土,尤其是罗源湾内海涂属于滨海相积地貌,土层厚20m~50m,且颗粒细含水量高,承载力低;二是感潮区,施工受潮水影响;三是潮差变化大,构筑物易受风浪冲击和潮流冲刷。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较多开展软基稳定分析及处理,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的地质构造背景及GPS网站的地壳运动速度观测数据表明,中国大陆福建沿海、台湾海峡与台湾岛北部地壳的水平运动基本保持了整体趋势;800余年的地震资料显示了台湾海峡及其附近地区的潜在地震危险性分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研究表明了台湾海峡北段的地震危险性较低。从防止地震影响角度考虑,选择拟议中的北线作为台湾海峡通道建设线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海峡两岸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的异同,对两岸建筑风荷载标准进行了对标分析,并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进行了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多因素分析。研究表明:两岸风荷载标准中基本风速取样方法和极值分布参数取值方法存在明显区别,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布和不同重现期的设计风速转换系数大致相同,台湾标准给出的湍流强度建议值明显大于大陆标准;台湾标准分类计算建筑物主体和围护结构的设计风压,大陆标准采用统一表达式,两者给出的设计风荷载组合方式区别明显;以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作为评价指标,H/(BL)(1/2)(高宽比)、α地面粗糙度指数)、Cg(脉动效应系数)、Cp(风荷载体型系数)和Iz(湍流强度),对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H/(BL)(1/2)和α为主要影响因素;随H/(BL)(1/2)的增大,Cg对顺风向风荷载的影响逐渐增强,当H/(BL)(1/2)增大到一定程度时,Cg成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石谦博士、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张君元研究员、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蔡爱智教授为主的研究小组,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发现了位于台湾海峡中南部的台湾浅滩蕴藏有丰富的沙资源:总面积约1.5万Km^2的巨大“海底沙漠”,可满足海峡两岸百余年的建筑用沙。  相似文献   
5.
冬季南海暖流和台湾海峡海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于2005年3月台湾海峡的5个站位采样分析了微型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同时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氨氮产生率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各站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为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和以急游虫(Strombidiumspp.)为主的无壳纤毛虫,其次为异养甲藻-螺旋环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和砂壳纤毛虫.各类群在表层呈不均匀分布:红色中缢虫A6站最低,为425个/L,E2站达最大值,为27 125个/L,且在E2,E9和E13站占绝对优势,占微型浮游动物总量的84%以上;无壳纤毛虫丰度为203-5 025个/L,E13站最低,E2站最高;异养甲藻E9站表层没有分布,A6站达最大值,为463个/L;砂壳纤毛虫丰度为0-438个/L,F1站最高.垂直分布上,除A6站外,一般表现为表层多,中层和底层逐渐减少.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36-0.50 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12-0.30 d-1,相当于每天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1.09%-25.67%,初级生产力的28.38%-84.04%.利用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推算其氨氮产生率为0.16-2.40 mg N/m3d,达到维持现场初级生产所需氮量的8.7%-28.1%.  相似文献   
7.
晚更新世的最后一次冰期,当全球海平面下降到现海平面-50m左右,台湾海峡即消失。除了澎湖岛群东南部一片深海域仍为南海东北边一角外,闽-台之间成为一片洼地。这时,闽-台两地的居民互相来往已无天堑之隔,只有一条宽度不大的中心河道,渡过此河便可通达彼岸。本文全面分析了本区的自然条件、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地貌冲淤环境之后认为:从福建的晋江向东,早期以航行,后来只过渡口,取道长元高地上岸可直通台中各地。这是一条便捷和安全兼备的古通道,是古人经过上万年的实践走出的一条传统的故道。此线对下一步海峡两岸进行现代化的跨海通道选线勘研有良好的导向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世界知识》2008,(22):9-9
11月4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举行会谈。双方就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食品安全等议题进行了商谈,就继续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两岸经济交往开展了对话,并就下一阶段两会协商议题、加强会务联系、开展交流合作等事宜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9.
10.
台湾海峡南部二测站1997年8月温、盐垂直分布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台湾海峡南部 2 个定点多周日观测站 1997 年 8 月的 C T D 资料,进行温、盐垂直分布时间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二测站调查期间基本上都存在温、盐跃层,跃层的强度和深度随时间变化较大,显示出较为复杂的温、盐垂直分布,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有关.但二测站的下层稳定地存在低温高盐的海水,有向上涌升的趋势,并受潮流的影响,可见其所在的海域应为上升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