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52篇
教育与普及   2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8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00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许敏 《科技信息》2006,(10):452
巴尔蒂斯在现代主义、抽象画风盛行的二十世纪,坚持古典的具象画风,这和他本人所处人文环境、自身经历及个人爱好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的绘画风格深受文学、东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一种超越时间之上的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论述了当前诗词创作的主要问题是人云亦云,缺乏个性,平庸之作甚多,并提出原因,一是思想感情问题,二是表达方式问题,且据此而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于古典概型问题,一般通过排列组合方法计算,但有的时候计算过于复杂。本文通过几个例题来说明选取合适的样本空间可以简便的解决问题,同时还对这两种方法作比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人化的自然”,在满足某些功利目的的同时,具有艺术价值。具体来说,有“抽象与移情”、“象征与意境”和“造型和空间”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5.
意境理论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演进历程众说不一。本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理论的孕育时期;唐代是意境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时期;意境理论的成熟和定型,主要在宋朝严羽、明末清初王夫之二人身上得以体现;而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总结和终结,同时又是现代美学意境理论的开启。  相似文献   
6.
吴如嵩,贵州人,大学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是新中国培养的当代古典兵学专家,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7.
8.
儒家"诚信"特色及其现代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诚信"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伦理形态,与现代"信用"有许多本质差异。要实现其现代转化,必须达到:由适用于"熟人"社会的特定伦理,转变为适用于"陌生人"社会的普遍伦理;由一般人伦伦理,引入经济伦理;由主观"自诚"模式,转变为契约"合意"模式;由从属于封建礼教的次要道德义务,转变为从属于"社会公正"的道德义务,并进而提升为反映现代人本质的基本道德义务。为达此转化,需要创设诸如完善市场机制、推行宪政民主、培养契约文明观念等社会文化条件。这将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自然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面对全球生态日益恶化,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已日显重要。本文将从古典诗词教学与生态伦理学结合入手,谈谈对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敬畏自然,热爱自然。  相似文献   
10.
中山大学校园传统建筑风格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对象为现存于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园内建于1936年以前传统建筑。通过对这些建筑的分析,根据建筑风格的不同将中山大学传统建筑分为两个时期:折衷主义时期(1904-1928)和古典复兴主义时期(1928-1936),对这两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分别进行概括,并列举了一些代表性的建筑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