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2,(3):36-37
美国宇航局正在土星轨道运行的卡西尼号探测器拍摄的大量图像和录像记录了一个在这颗气态星球北半球肆虐近一年的巨型风暴。这些图像数据显示在大约一年前。土星北半球出现了一个小白点。这个起初不怎么起眼的“小不点”随后却突然迅速发展壮大,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横贯土星北半球的巨型风暴系统。这个巨型风暴的南北直径已经超过1.5万公里.超过了一个地球直径。这是有史以来在土星大气中观察到的规模最大的风暴。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全面地研究北半球抛体运动的运动方程和偏离问题,同时考虑了地球自转和空气阻力对抛体的影响,通过解微分方程组,得到了北半球向南平抛物体的运动方程和南偏、东偏表达式,讨论了地球自转和空气阻力对抛体偏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0,(1):14-15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甲型H1N1流感不仅继续蔓延.而且在北半球进入了第二次高峰。感染人数和死亡病例激增。  相似文献   
4.
5.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glacial-interglacial gyrations can be explained with the Milankovitch theory. However, the solutions of some problems in the theory are currently not derived yet. After researching the eastward dust transport from Central Asia, we have found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the eastward dust transport and the global temperature decrease. This magnifies the effect of solar radiation change in the high-latitude Hemisphere, and results in area of the Northern the occurrence of the global glacial epoch. The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starts with the reduction of solar radiation in the high-latitude area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ubsequently, the global temperature decreases and global glacial epoch occurs, in which the pivotal fac- tor is the eastward dust transport from Central Asia. With the theory of the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some problems in the Milankovitch theory can be solved well.  相似文献   
6.
吴明 《今日科技》2006,(2):59-60
2006年的新年异常寒冷,几乎整个北半球都遭受着极度低温的考验。来自西伯利亚的持续寒流已经在俄罗斯、乌克兰、东欧、日本夺去上千条人命,并波及我国河南陇海地区。就连往常属于温暖地带的南欧、印度都发生了暴雪,导致大批人畜冻死。为什么今年这么冷?科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解释,在他们看来,我们的地球在温室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突然进入“冰川时代”的可能。美国国防部报告:未来10年气候恶劣看过美国大片《后天》的观众一定对特技画面记忆犹新,但是这并不完全是幻想。影片《后天》的题材正是源自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政府报告。2004年2月被媒体曝…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无数勇士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北极、朝拜北极,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奠定了“地球”这一概念,并考虑到为与北半球大片陆地相平衡,南半球也应当有一块大陆;同时为避免地球“头重脚轻”,造成大头(北极)朝下的局面,北极一带应当是一片比较轻的海洋。在这种设想的启发下,希腊人皮西亚斯于公元前331年开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向北极冲击;  相似文献   
8.
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物体与地球相撞,将地球撞飞了一大块,这一大块后来就成为了月球。这次撞击还使地球的地轴倾斜了一点,因此我们的星球现在是在倾斜着绕太阳运行。这是两大改变。现在,在一年中,照射到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阳光量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不断变化,先是南半球向太阳倾斜,然后是北半球。这种循环促成了地球的季节变化。没有季节人类处境悲惨这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如果没有地球的倾斜,人类的处境将是悲惨的。忘掉现代科技,忘掉蒸汽机,或者切片面包吧。在一个没有季节  相似文献   
9.
有异于连续数年的暖冬,新年里京城连降几场大雪,气温异常寒冷,整个北半球也概莫如此。置身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公众的疑问在愈演愈烈的严寒中也不断“升温”:频频光顾的寒潮和暴雪是不是全球变暖的终结者?是不是意味着全球气候已走进拐点,步入变冷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夏季北半球平流层环流的模态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崇银  李琳  潘静 《科学通报》2013,58(4):365-371
通过资料分析研究了夏季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基本时空特征, 并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发现夏季北半球平流层位势高度场主要存在着半球一致型模(EOF1)和环状模(EOF2)两个典型模态. 而第一主模态(半球一致模)在近半个世纪里存在减弱趋势; 全球增暖可能对这种演变趋势有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分析表明, 北半球平流层夏季的第一模态还主要存在年代际准周期变化特征, 其周期分别约为11和22 a, 而第二模态(EOF2)主要存在3和40 a左右的准周期变化特征. 50 hPa第一模态时间系数与太阳活动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425(通过99%信度检验), 可以认为北半球平流层夏季50 hPa半球一致模(EOF1)的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由太阳活动所引起的. 关于50 hPa第二模态年际(准3 a)变化的分析表明其与ENSO事件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夏季50 hPa第二模态时间系数与欧亚大陆10月雪盖面积指数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633(通过99%信度检验), 说明北半球平流层夏季50 hPa环状模(EOF2)的年际变化主要可能是由于欧亚大陆前一年10月份的雪盖变化所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的持续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