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旦大学化学系在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的过程中,对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总体规划了学生在综合类教育、理科平台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培养模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实验进行了优化组合,形成了以不同层次链接课程的模块组合,扩大了教学受益面,为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打好了基础;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导师制建设和研究生助教队伍建设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2.
2006年6月15日,教育部、团中央对两年来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和班集体进行了表彰,我校化学系博士生班被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3.
张志琪教授     
张志琪教授,男,汉族,生于1958年12月,陕西省绥德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同时考取本校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1984年12月获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4年在西北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4.
沈静茹教授     
沈静茹,女,回族,1966年生,浙江湖州人,1988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化学系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9月至1995年1月在武汉大学进修,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赴韩国全北大学做访问学者。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被确定为校学科带头人,同年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相似文献   
5.
正在河南,吴养洁是"第一"——他是建国60多年来,河南省本土培养的第一位科学院院士。而10年后的今天,他的学生——丁奎岭,当选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师生双院士,堪称佳话。现年47岁的丁奎岭是2013年上海新增的8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河南永城,曾在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后赴日本作博士后研究,并在东京工业大学担任UNESCO研究员。1998年,在时任上海有机所所长林国强院士的举荐下,丁奎岭举家回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阳极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能够高效地获取电化学生物膜的群落结构信息,产电模式菌Geobacter属在生物膜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其数量比例达到30%左右,其次的主要菌属为Thermovirga,Thauera和Syntrophorhabdus.对比电化学活性丧失前后的生物膜发现,虽然Geobacter菌属在丧失了电化学活性的生物膜中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放线菌门的细菌增长显著,其数量比例远高于正常阳极生物膜的0.5%,有可能是抑制生物膜电化学活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11,(13):5-5
从2011年5月23日开始,整个台湾的食品业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塑化剂DEHP地震。“这是全球首例DEHP污染案例,污染规模亦为世界罕见,是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长期研究塑化剂的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凌永健说。  相似文献   
8.
李勇 《世界科学》2010,(4):48-48
英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伦敦大学学院(UCL)生物化学系教授,帕特丽夏·克拉克(Patricia Clarke)于今年1月28日辞世,享年90岁(1919年7月29日出生)。自1973年克拉克成为微生物化学教授直到1984年退休后,一直担任UCL的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9.
10.
郭剑峰 《科技潮》2007,(5):33-33
雷海民副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化学系主任、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时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卫生系统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有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及中药新药的开发,200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